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93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腹部能谱CT血管成像双低扫描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疑腹部病变需行全腹血管CT成像BMI≤25的患者367例。首先按照首诊时间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分成两个亚组,BMI≤22为实验1组或对照1组,22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能谱CT分析不同冠脉斑块成分的价值以及与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为能谱CT对斑块特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供依据。方法:107名诊断为冠心病或急性发作性胸痛以及心前区不适的患者(男65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岁),均行冠状动脉能谱CT扫描。将所有冠脉斑块根据CT值以及混合斑块中的钙化大小分为5组。用能谱分析软件分析冠脉斑块不同成分。斑块的易损性用血清标志物进行评估。血清标志物的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共发现有159个冠脉斑块,抽取了90例血样,除1组与5组以及2组与5组之间的FAT浓度以外,五组斑块之间的CT值以及能谱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斑块阳性者3种血清标志物浓度明显高于冠脉斑块阴性者(P<0.05)。2组与3组以及3组与5组之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9)血清浓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MMP-9浓度与斑块CT值(r=-0.501,P<0.05)、有效原子序数(r=-0.372,P<0.05)、能谱曲线斜率(r=-0.378,P<0.05)、HAP浓度(r=-0.411,P<0.05)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FAT浓度之间呈正性相关关系(r=0.3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2组与5组之间的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以及HAP浓度临界值分别为3.41,8.91,96.07。结论:宝石能谱CT在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谱CT的四种能谱参数与血清MMP-9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在ABCD2评分基础上,评估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及CTA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170例TIA患者(平均年龄62.4岁±5.4岁),全部患者均行DWI及CTA检查,且随访3个月。分别于7天、3个月记录患者ABCD2评分、DWI阳性结果及CTA诊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以评估所有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170例患者中,68例(40%)患者DWI阳性,43例(25%)诊断LAA。DWI阳性患者中单侧肢体无力(OR=2.3;95% CI,1.1~4.8),TIA症状持续时间≥ 60 min(OR=3.7;95% CI,1.4~9.9),ABCD2> 5(OR=5.4;95% CI,1.5~18.8),LAA(OR=2.7;95% CI,1.3至5.5)。随访期间,7天内发生脑梗死1例,7天至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6例,ABCD2评分> 5(OR=24.4;95% CI,2.5~238.7),DWI阳性结果(OR=9.8;95% CI,1.1~83.1),LAA(OR=20.4;95% CI,2.4~175.1)。除1例患者外,3个月内发生脑梗死的DWI均为阳性。ABCD2评分、DWI阳性结果及LAA与7天、3个月脑梗死风险的增加是相关联的。结论:在ABCD2评分基础上引入DWI和CTA检查作为辅助,能提高对TIA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4.
断层和断裂带的有效识别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重要环节,断层在地震信号响应中以断面波的形式体现,因此断面波成像的质量关系到断层的精细识别与刻画.本文利用精度较高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正演模拟方法对断面波成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正演研究,主要正演分析的参数包括采集因素中的电缆长度和采集方向,地质因素中的断层倾角、断距、反射系数,以及处理因素中的偏移方法等几个方面.通过正演论证得出:采用合理的采集参数能够提高断面波的照明度;有效结合地质因素能够提高断面波的解释精度;利用合理的偏移方法能够使断层归位更加准确,断面波有效成像.基于以上结论,对于断面波的精确识别与刻画,应综合采集因素,处理因素及地质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断层的解释精度,有效减小解释误差.  相似文献   
55.
韩复兴  孙建国  王坤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1):4558-4567

本文针对射线类偏移成像当中的速度模型光滑处理问题,借鉴数字图像处理当中的偏微分方程法,基于能量泛函,应用变分方法导出基于速度模型的偏微分方程实现射线类偏移成像当中的速度模型的光滑处理.由于偏微分方程法具有线性叠加特性、模型解的唯一性和局部特征保持性,因此,应用该算法可以实现基于原始速度模型空间结构的模型光滑处理.通过在原始速度模型以及光滑处理后的速度模型上计算速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地震波走时、射线路径可以得出,偏微分方程法对速度模型的光滑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持原始模型的空间结构,偏移成像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男性6例,女性6例)。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位于肋骨前缘肋软骨连接处7例,位于肋骨头近胸椎处4例,肋骨腋段1例。X线检查均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胸部肿块(左侧7例,右侧5例),邻近肋骨骨质结构变模糊。CT平扫病变处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伴有条状、结节状及环状钙化。CT增强扫描病变(11例)强化不明显,邻近椎体和附件表现为骨质侵蚀破坏。10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接受了MR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混杂信号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环状强化。结论:钙化为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为重要征象,环状强化为其增强CT/MRI表现特点,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57.
随着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其辐射伤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高性能低剂量的成像也已经成为近年来CT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随着学习型算法的提出及广泛应用,为低剂量CT成像算法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在影像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特征学习方法的低剂量CT成像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稀疏表示和深度学习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国内外应用于改善CT成像质量的相关技术,包括CT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征学习相关算法的研究现状,提高低剂量CT扫描成像质量的相关方案等。本文对近年来在低剂量CT成像及特种学习算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并进行相关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58.
CO2 saturations are estimated at Sleipner using a two-step imaging workflow. The workflow combines seismic tomography (full-waveform inversion) and rock physics inversion and is applied to a two-dimensional seismic line located near the injection point at Sleipner. We use baseline data (1994 vintage, before CO2 injection) and monitor data that was acquired after 12 years of CO2 injection (2008 vintage). P-wave velocity models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technology and then, we invert selected rock physics parameters using an rock physics inversion methodology.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provides high-resolution P-wave velocity models both for baseline and monitor data. The physical relations between rock physics properties and acoustic wave velocities in the Utsira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defined using a dynamic rock physics model based on well-known Biot–Gassmann theories. For data prior to injection, rock frame properties (porosity, bulk and shear dry moduli) are estimated using rock physics inversion that allows deriving physically consistent properties with related uncertainty. We show that the uncertainty related to limited input data (only P-wave velocity) is not an issue because the mean values of parameters are correct. These rock frame properties are then used as a priori constraint in the monitor case. For monitor data, the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results show nicely resolved thin layers of CO2–brine saturated sandstones under intra-reservoir shale layers. The CO2 saturation estimation is carried out by plugging an effective fluid phase in the rock physics model. Calculating the effective fluid bulk modulus of the brine–CO2 mixture (using Brie equation in our study) is shown to be the key factor to link P-wave velocity to CO2 saturation. The inversion tests are done with several values of Brie/patchiness exponent and show that the CO2 saturation estimates are varying between 0.30 and 0.90 depending on the rock physics model and the location in the reservoir. The uncertainty in CO2 saturation estimation is usually lower than 0.20. When the patchiness exponent is considered as unknown, the inversion is less constrained and we end up with values of exponent varying between 5 and 20 and up to 33 in specific reservoir areas. These estimations tend to show that the CO2–brine mixing is between uniform and patchy mixing and variable throughout the reservoir.  相似文献   
59.
万全断裂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组成断裂之一,控制沿线构造活动及地貌发育。断裂走向NE,倾向SE,在沟口处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采用电阻率成像和浅层地震联合勘探方法,获得该断裂隐伏段落综合物探异常,结合地质地貌调查,判定隐伏段落展布的具体位置、产状、活动特征及地下结构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万全断裂隐伏段落走向NE,倾向SE,倾角约75°,上断点埋深约20 m,20—240 m深度可见断裂破碎带(宽约10—20 m)物探异常特征及断裂两侧地层结构差异。该联合探测模式可有效探测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隐伏活动断裂,具有较强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0.
随着水上(海洋)地质调查的迅速发展,曾在陆地地质调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震映像法便延伸到水域(海洋)地质调查中来。但由于水陆环境不同,水域地震映像法的工作原理与陆域地震映像法并不相同,它只是一种浅层地震反射波探测方法——当其采用单道接收时,即为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单道地震调查;当其采用多道接收时,即为海洋地质调查中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同时,由于水域映像法在其声波发射及接收系统上有其独到之处,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可作为水域浅地层剖面测量及地震调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