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1篇 |
免费 | 840篇 |
国内免费 | 23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8篇 |
大气科学 | 529篇 |
地球物理 | 1586篇 |
地质学 | 3891篇 |
海洋学 | 621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204篇 |
自然地理 | 2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92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268篇 |
2019年 | 346篇 |
2018年 | 298篇 |
2017年 | 202篇 |
2016年 | 353篇 |
2015年 | 337篇 |
2014年 | 405篇 |
2013年 | 418篇 |
2012年 | 402篇 |
2011年 | 421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93篇 |
2008年 | 353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347篇 |
2005年 | 280篇 |
2004年 | 232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96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68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The electromagnetic mass damper (EMD) control system, as an innovative active control system to reduce structural vibration, offers many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active mass driver/damper (AMD) control systems. In this paper, studies of several EM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bench-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two-story model structure are described. First, two structural models corresponding to uncontrolled and Zeroed cases are developed, and parameters of these models are validated through sinusoidal sweep test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an accura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further studies. Then, a simplifie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EMD system based on the pole assignment control algorithm is proposed. Moreover, ideal pole locations are derived and valid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Finally, three benchmark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nd sinusoidal sweep waves are imposed onto the structu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using this type of innovative active control system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In additi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EMD system is examin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D system is an effective and robust system for the 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s. 相似文献
63.
以海鞘(Ciona savignyi)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海鞘血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及培养中细菌污染的鉴定和控制.血细胞在培养1 h后贴壁,细胞基本以圆形细胞为主,变形细胞一般呈不规则形.变形细胞存活时间较短,而圆形细胞存活时间较长.对于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纯培养发现两类菌株检出率较高,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经PCR扩增16S rDNA基因序列片断,结果显示这两类菌株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和施万氏菌属(Shewanell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弧菌属对氯霉素和环丙沙星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施万氏菌属较敏感的药物依次为亚胺培南和氯霉素等.最后比较了几种抗生素组合控制血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使用效果,其中氯霉素、亚胺培南加双抗的组合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并对培养细胞的贴壁和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4.
分析评价西北区域参加实验室比对的试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总结实施实验间比对工作的经验,提高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参加比对的计量检定实验室分别对气压、温度、湿度、风速比对样品进行比对试验,用归一化偏差(En)进行统计分析。2011年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检定的温度、湿度、气压实验室比对结果为满意,风速实验室比对结果为较满意。该次比对的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可信,是对各参加比对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的综合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各技术机构检定装置的测量能力、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标准装置的现状。 相似文献
65.
我国VLBI网包括上海佘山、乌鲁木齐和昆明 3个观测站 ,以及上海天文台研制的两台站相关处理机。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站已升级成MK4制式和只使用薄磁带 ,而昆明站只能使用S2制式。因此 ,实现相关处理机对不同制式数据和薄磁带的兼容 ,是我国VLBI网顺利运行的关键。给出了多制式VLBI观测实验和相关处理的初步结果 ,总结了相关处理机升级后的处理能力 ,并对相关处理机的下一步发展作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66.
盾构法施工的要点是需要在井下布设高精度的控制支导线,当我们根据盾构推进进度对导线接测时,由于观测条件、观测方法、观测仪器基本相同,但观测、的成果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我们无法直接判断成果的正确与否,此时,采用测量平差中的统计检验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观测数据,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京珠高速许漯段路基干拌水泥碎石桩加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拌水泥碎石桩是一项施工快速、不开挖路基的新型加固技术。针对京珠高速公路许漯段出现大量路基病害,采用此桩型进行加固处理。试验桩长为5.0 m,成孔直径为150 mm,间距为1.0 m×1.0 m,每层虚填料为25 cm,夯距为1.0 m,用120 kg重锤,分别对每层夯实10、8、7击的3根桩进行载荷试验,然后对每层夯实8、7击的2根桩进行重Ⅱ型动力触探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每层夯7击,单桩极限承载力达400 kPa,效果最优。通过地质雷达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路基土体变化,加固后路基不均匀变形减小,土体有效重度增加,含水率有所减少,桩体的吸水排水效果明显,桩的夯实挤密作用良好,路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得到改善。经过桩加固后1年运行观测,加固后路段没有再次出现翻浆、叽泥等病害,表明此桩型加固高速公路路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8.
69.
基于1960-2012年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林芝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年平均气温增长速率0.028℃·a-1;年平均气温受3~4 a尺度波动的影响,无明显主周期;年平均气温序列有3个突变点,分别是1972-1973年、1975-1976年和1977-1978年。年降水量增长率1.218 mm·a-1;年降水量受4 a、10 a和20 a尺度波动的影响;有两个主周期,分别为2 a、19 a;年降水量序列有4个突变点,分别为1960-1961年、1965-1966年、1977-1978年、1982-1983年。 相似文献
70.
A new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shear wall structure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shear wall is one with purposely built‐in vertical slits within the wall panel, and rubber belts as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are installed in the vertical slits. In order to verify this concept,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0‐storey shear wall model with rubber belts filled in the vertical slits were carried out, and comparison of seismic behaviour was made between the new shear wall system and a shear wall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connecting beams as energy dissipation. Furthermore, the seismic behaviour of this new shear wall is analysed by a finite element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 The test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 new shear wall system has a very good ability to dissipate seismic energy and is easy to us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