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5篇
  免费   1167篇
  国内免费   1613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549篇
地球物理   1522篇
地质学   3683篇
海洋学   386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351篇
自然地理   99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32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ynchrotron radiation of electrons from the internal shock is the main radia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mpt GRB (gamma-ray burst) emission. However, what this model predicts can not explain observations well. In this paper, we confirm that electrons are quickly cooled due to radiation losses and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synchrotron radiation spectrum presented in previous papers is a relatively rough estimation. We get the precise synchrotron radiation spectrum of fast-cooling electrons by carrying out a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thereby reasonably explain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low-energy spectral index (α) of long GRBs based on a unified model. In addition, we fi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α and the peak energy of the νFν spectrum (Ep).  相似文献   
992.
有关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8.0级地震给我们很多警示,其中之一就是地震观测系统应当在大地震后快速产出地震烈度分布图。本文对快速产出地震烈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着重介绍了用同震位移分布快速获得地震烈度产出的方法。实现地震烈度快速产出这一目标应当走测震学、强地面运动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道路,这是大震后地震烈度快速产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3.
煤层气解吸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温度对煤层气解吸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沁水南部寺河煤矿3号煤的吸附/解吸实验,经过数学分析,获得该煤层气吸附/解吸的数学式与等量吸附热表达式。分析认为:随着储层温度升高,饱和吸附量减小;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作用的原因主要是非物理吸附常数 c值作用,随着储层温度增高,c值增大;降压解吸伴随吸热(温降),同时阻碍了持续解吸过程。通过提高储层温度来促进解吸过程,在理论上可行,工程中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94.
Five diagnostic experiments with a 3D baroclinic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ECOMSED in couple with 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 and the Grant–Madsen bottom boundary layer model driven by the monthly sediment load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conducted to separately diagnose effects of different hydrodynamic factors on transport of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Bohai Sea. Both transport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Bohai Sea were numerially simulate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cannot be delivered in long distan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idal current. Almost all of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deposited outside the delt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ind-driven current, and only very small of them are transported faraway. On the basis of wind forcing, sediment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re mainly transported north-northwestward, and others which are first delivered to the Laizhou Bay are continuously moved northward. An obvious 3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produced in the wind-driven and tide-induced residual circulation condition. Transport patterns at all layer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irculation structure, but there is apparent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pth-averaged sediment flux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phase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bottom shear stress, both of which are proved to have a ten-day cycle in wave and current condition.  相似文献   
995.
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地理研究》2010,29(10):1833-1840
以地处黄淮海平原农区的禹城市伦镇赵庄村为典型案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结合村庄逐户调查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分类与制图,定量研究典型村庄用地格局特征、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赵庄村土地利用呈"耕地—作业空间—居住空间"的圈层式空间格局。2008年村庄用地规模比1967年增加了1.26倍,主要表现为宅基地的扩展和打谷场用地增长,1985~1990年村庄用地扩展速度最快,村庄用地在空间上向西和向南方向扩展显著。村庄用地扩展主要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突变式非地扩展和填充式补充扩展三个阶段。农户居住需求增长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是村庄用地扩展的内生动力,村庄内部条件与外围环境的巨大反差是村庄用地向外扩展的外部环境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为村庄用地扩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村庄土地规划缺失与管理缺位使村庄用地扩展失去约束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扩展。最后,针对村庄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村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转型期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写字楼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运用GIS空间密度分析、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写字楼空间容量密度分布呈由中心向外围梯度递减格局,并出现多中心融合集聚的形态;写字楼规模容量特征呈现显著的内外围差异性,内城开发密度大而强度小,外围开发强度大而密度小;而规模容量的等级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三级区块发展规模的滞后;写字楼内部企业类型中,基础性依赖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离散,而生产性服务业则趋于集簇式分布;写字楼内部企业存在较大的区位熵差异,即出现一定的地域专业化特征,同时,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块一般具有较高的综合服务能力,而处于发展中的区块则呈现出功能的单一性。总体上看,政治、经济和企业微观主体等各种要素,通过相互交织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写字楼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时空演化进程,其中显著表现在城市经济形态转型、城市郊区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政策与政府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97.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陆林  鲍捷 《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认为千岛湖旅游地是以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以吸引物子系统、设施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为基础的旅游地耗散结构系统(TDSS)。分析了其演化过程,认为从1959 年新安江水库建成到1981 年“富春江-新安江”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千岛湖旅游系统处于萌芽状态,各子系统尚未完善成形;1982 年至1994 年为系统形成期,各子系统发展逐渐完善,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开始初步显现;从1995 年起,千岛湖旅游地系统进入发展期,各子系统基本上发育成熟完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明显,系统的整体效应显著;2000 年以后,千岛湖旅游地系统处于优化发展状态,各子系统之间进一步协调发展,旅游系统整体效应大大增强,并推动了旅游地的转型发展。探讨了其演化机制,认为旅游地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的负熵输入过程,系统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是其演化动力,并通过基于外部环境和政府主导的中心控制的系统他组织与基于供给与需求、人地关系、区域协调以及利益主体平衡四类非线性作用的系统自组织而实现。  相似文献   
998.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省际差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艳军  李诚固  王颖 《地理研究》2010,29(7):1291-1304
提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概念,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作为测度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应用标准差 (δ)和变异系数 (V)、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省际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省际差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53~2006年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不断增大,并呈阶段变化特征;从空间特征来看,各省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从静态和动态上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可以将31个省区划分为强响应型、较强响应型、中等响应型、较弱响应型以及弱响应型5种区域类型;城市开发强度是影响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9.
铁路枢纽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研究——以怀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铁路枢纽城市怀化为例,利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9.2软件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采用地统计分析、空间形态分析、等扇分析及分形理论方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扩展强度、扩展形态和扩展分异3个方面分析其扩展特征,最后在分析影响怀化城市空间扩展驱动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其扩张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化是城市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演变的主要原动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构建城市圈空间演变的动力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2.0软件,通过回归分析,以城市化变量表征城市圈空间演变过程,分析武汉城市圈空间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得出城市圈空间演变表现为动态螺旋跳跃式上升曲线,是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产业化、信息化、运输化等经济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耦合的结果,同时,各影响因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城市圈空间发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导因子表现为工业化(1949—1965年)—第三产业化(1966—1979年)—市场化与制度化(1980—1989年)—多因素(1990—2008年)推动作用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