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8篇
  免费   1725篇
  国内免费   1627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1095篇
地球物理   3130篇
地质学   1802篇
海洋学   2833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319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58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424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536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95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利用1991—2010年的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LAGFD-WAM海浪数值模式,通过数值后报方法,对海南万宁近海海域近20年的波浪场进行了逐时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的一致性良好。在数值后报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万宁近海波浪能流密度和能流密度变异系数,并对其年内变化特点、区域分布特征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万宁近海年均波浪能流密度3—10 k W/m,属于波浪能资源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年内各月月均能流密度差别较大,12月波浪能资源最好,5月波浪能资源最差。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分别为5—24 k W/m和6—29 k W/m,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分别为3—7 k W/m和1—6 k W/m。地形对波浪能量的辐聚作用明显,受岬角、岛屿、海底陡坡等因素影响,大洲岛、白鞍岛周边、大花角附近及白鞍岛以北部分近岸区域形成波浪能富集区。除9月外,年内其他时段能流密度变异系数都在2.8以下,9月能流密度变异系数在3.0—5.9之间。  相似文献   
972.
深水防波堤周围流场存在复杂的紊动变化,防波堤较容易发生失效破坏。本文利用PIV技术,基于模型实验,对规则波作用下防波堤周围的速度流场及其涡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规则波流场的瞬时速度分布。通过对不同型式防波堤在不同的水力条件下的波浪流场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地研究了防波堤堤身水域的涡旋流场的水力特性。  相似文献   
973.
对流层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平流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WACCM-3模式中气溶胶光学厚度与卫星资料的对比发现,模式可以很好地再现全球气溶胶的主要分布特征,但在一些区域还存在数值上的差异。利用数值试验研究对流层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平流层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层气溶胶对平流层气候有明显影响,平流层化学过程在这一影响中起重要作用,而对流层气溶胶对平流层辐射的影响不是其直接气候效应对平流层影响的主要原因。其机制可能是对流层气溶胶改变对流层的辐射平衡,影响对流层的温度和大气环流,进而影响行星波的上传,使得平流层气候发生变化;影响区域主要位于高纬度和极地地区,南半球的变化比北半球大,温度变化最大达10 K,纬向风变化最大可达12 m/s,臭氧体积分数最多减少0.8×10-6。  相似文献   
974.
为了避免速度分析拾取速度参数引起的繁复费时、拾取参数不准确导致的校正效果不佳和传统动校正的拉伸畸变问题,利用速度无关动校正方法进行相关处理。通过数据解构获取局部同相轴斜率,解析斜率数据与速度的关系,由局部斜率可直接获得动校正所需时差参数,其信息足以进行动校正处理。通过模拟和实际数据进行的实验计算,证明此方法优于常规动校正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75.
A. Guy Plint 《Sedimentology》2014,61(3):609-647
Determining sediment transport direction in ancient mudrocks is difficult. In order to determine both process and direction of mud transport, a portion of a well‐mapped Cretaceous delta system was studied. Oriented samples from outcrop represent prodelta environments from ca 10 to 120 km offshore. Oriented thin sections of mudstone, cut in three planes, allowed bed microstructure and palaeoflow directions to be determined. Clay mineral platelets are packaged in equant, face‐face aggregates 2 to 5 μm in diameter that have a random orientation; these aggregates may have formed through flocculation in fluid mud. Cohesive mud was eroded by storms to make intraclastic aggregates 5 to 20 μm in diameter. Mudstone beds are millimetre‐scale, and four microfacies are recognized: Well‐sorted siltstone forms millimetre‐scale combined‐flow ripples overlying scoured surfaces; deposition was from turbulent combined flow. Silt‐streaked claystone comprises parallel, sub‐millimetre laminae of siliceous silt and clay aggregates sorted by shear in the boundary layer beneath a wave‐supported gravity flow of fluid mud. Silty claystone comprises fine siliceous silt grains floating in a matrix of clay and was deposited by vertical settling as fluid mud gelled under minimal current shear. Homogeneous clay‐rich mudstone has little silt and may represent late‐stage settling of fluid mud, or settling from wave‐dissipated fluid mud. It is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correlate millimetre‐scale beds between thin sections from the same sample, spaced only ca 20 mm apart, due to lateral facies change and localized scour and fill. Combined‐flow ripples in siltstone show strong preferred migration directly down the regional prodelta slope, estimated at ca 1 : 1000. Ripple migration was effected by drag exerted by an overlying layer of downslope‐flowing, wave‐supported fluid mu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udied section, centimetre‐scale interbeds of very fine to fine‐grained sandstone show wave ripple crests trending shore normal, whereas combined‐flow ripples migrated obliquely alongshore and offshore. Storm winds blowing from the north‐east drove shore‐oblique geostrophic sand transport whereas simultaneously, wave‐supported flows of fluid mud travelled downslo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avity. Effective wave base for sand, estimated at ca 40 m, intersected the prodelta surface ca 80 km offshore whereas wave base for mud was at ca 70 m and lay ca 120 km offshore. Small‐scale bioturbation of mud beds co‐occurs with interbedded sandstone but stratigraphically lower, sand‐free mudstone has few or no signs of benthic fauna. It is likely that a combination of soupground substrate, frequent storm emplacement of fluid mud, low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possibly reduced bottom‐water oxygen content collectively inhibited benthic fauna in the distal prodelta.  相似文献   
976.
洞室开挖不可避免地会损伤岩体, 对于规模巨大、布置异常复杂的水电地下厂房围岩尤甚, 合理地确定开控损伤区(EDZ)分布成为地下洞室的信息化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的关键性问题.在引入EDZ概念及强EDZ、弱EDZ和基本未损区分区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声波测试方法来确定强EDZ和弱EDZ的分布.将声波波速-深度曲线划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等3种曲线类型, 根据曲线特征点, 对EDZ进行定性、半定量的初判.根据波速计算得出的损伤因子D, 对强、弱EDZ和基本未损区进行定量的判别.首次提出的基于声波测试法, 定性、半定量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判法具有创新性, 为客观评价地下洞室EDZ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7.
刘扬  王明洋  李杰 《岩土力学》2014,35(4):1056-1062
盾构隧道衬砌由于各种类型接头的存在而与整体式衬砌的力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将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看作由弹塑性铰链连接的刚性管片组成,考虑围岩介质的黏弹性,提出了爆炸地震波作用下盾构隧道动力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南京地铁盾构段典型横断面进行了动力分析,研究了爆炸地震波入射角度、围岩介质特性及管片厚度对结构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波入射角度对盾构隧道有很大影响,斜入射时结构的动力响应要大于垂直入射时结构的动力响应;围岩介质等级越高,围岩对隧道结构的约束越强,隧道的抗爆性能越好;管片厚度的增大会增大结构的内力,合理设置管片厚度有利于提高盾构隧道抗爆性能。  相似文献   
978.
阐述了声波测试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在岩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建立开裂岩体厚度与劣化程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开裂岩体厚度小于30 mm时,强度损失较大;开裂岩体厚度大于30 mm时,强度基本保持不变,为今后花山岩画的保护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9.
江苏溧水盆在晚中生代活化为地洼,受燕山期岩浆作用的影响形成火山盆地。本区的矿床严格受火山旋回、构造控制。地震勘探资料显示:不同地质体的地震波场特征各具特点,测区盆地构造清晰,火山岩系总厚约3 700m,火山旋回界面明显,前火山岩沉积地层中断裂发育,次火山岩体分布于盆地边缘隆起带。按成矿构造法观点,结合本区成矿背景、相关矿床类型和MT剖面异常分析,对盆地相关控矿因素进行了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980.
全球过去千年典型暖期温度空间格局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过去两千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PAGES 2k network)最新公布的501条代用记录,重建了全球过去千年全年平均温度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对比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及其最暖100年与20世纪现代暖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最暖30年与20世纪最近30年的年平均温度空间模态异同.结果显示,在世纪尺度上,现代暖期与历史上中世纪暖期的温度异常空间格局大致相同,变化幅度也在大部分区域相当,但从年代际尺度上,最近30年的升温比过去千年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两个典型时期都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温变化与上述特征并不相同,在年代际和世纪尺度上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海温均高于20世纪.可能原因是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在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20世纪现代暖期等3个特征时段对太阳辐射、火山活动和温室气体等外强迫的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