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构造解析的方法,综合地震与地质资料分析,在盐构造成因要素剖析的基础上探讨库车坳陷盐构造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库车坳陷盐构造的成因受多重作用影响,差异负载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初始形成时的动力来源,中新世—上新世中晚期差异负载作用是盐构造形成与缓慢生长的主要动力.盐上盖层快速沉降是该期盐构造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上新世中晚期以来强烈的区域挤压作用是库车坳陷盐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挤压决定了盐构造的样式、分布与规模,并促进了差异负载、重力作用与浮力作用的发展,以区域挤压为主的多种作用因素造成了库车坳陷盐构造晚期异常高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2.
郑伦伟  陈军  周毅 《气象科学》2006,26(2):183-191
本文采用基于埃特尔位涡反演诊断和锋生函数诊断的锋生位涡反演诊断方法,对一次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爆发性气旋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从锋生演变的角度,定量诊断了与对流层顶折迭现象相联系的高层位涡扰动,由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中层位涡扰动,与低层锋区扰动相联系的低层位涡扰动以及以低层水平辐合辐散为主要成份的非平衡风场在气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以上各物理过程相互作用,造成气旋爆发性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3.
吉林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的遥感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查明吉林省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及土地沼泽化等地质灾害的特点,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探讨了防治与减灾对策。表明遥感方法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对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浅层生物气藏研究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这类气藏的压力系数大多数介于0.9 ̄1.1之间,属于常压气藏。该类气藏具有时代新(主要分布在第三系和第四系中)、埋藏浅(30 ̄1500m)、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开启、地层成岩作用弱、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盖层封闭能力差、沉积剖面中砂岩含量高、经受的地层温度低、气藏高度小等特点,这是由其地质条件决定的。生物气藏这种特征,可为钻控这类气藏时,配用适当密度的  相似文献   
105.
岫岩玉可分为瓦沟玉和细玉两类。瓦沟玉就是通常所称的岫岩玉,是岫岩玉的代表。本文介绍了岫岩玉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穆斯鲍尔谱,电子顺磁共振谱等主要特征。从微量元素,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岫岩玉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对作者1992年提出的、建立在新观念、新思维基础上的一种独特震灾保险制式的技术思路和运行机制作了概括评述和解析论证。该制式中CRPIE烈度当量折合费率模式与DIAM机制(延时承保机制)的联袂运行,可以圆满解决国内外震灾保险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7.
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油气中所有机酸对深部孔隙的溶蚀改造作用、油气超压对压实的缓冲作用。英国北海Miller油气藏等的资料显示 ,油气充注较早时 ,油区的石英胶结速率比水区的明显要低 ,石英的胶结丰度比一般预测值低 ,而孔隙度比一般的预测值要高。我国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油田资料显示 ,无论浅部或深部 ,凡是含油砂岩 ,其长石类及碳酸盐类矿物的溶解都十分强烈 ,次生孔隙很发育 ,而不含油的砂岩 ,其矿物溶解及次生孔隙发育一般较差 ;油层的方解石、白云石含量一般比水层低 ,深层尤为明显。干酪根生成油气时的流体体积增加 ,可大大增加孔隙流体压力 ,产生超压 ,并可传递到储集层 ,因而大大增加对压实作用的抵抗能力。上述三方面实质上都为深部油气成藏改善了储层基础 ,对深部油气勘探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俞遵典 《云南地质》2003,22(1):1-15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进行较全面而简明的综合分析 ,对喀斯特的经济意义、战略意义、美学价值及其历史沿革作简明介绍。全文共七部分。开篇介绍“喀斯特”一词何时、何地、何因而成为地质学和地理学中专有名词。虽起源于上世纪初欧洲著名地质学家H .Stelle的研究 ,观测对象不过是亚德里亚海东北Dalmatian沿岸KarstVillage ,“喀斯特”在地质学中作为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也不过百年的历史 ;但中国人对它的研究描述 ,已源远流长 :早在宋代和明代 ,大学问家王守仁 (即王阳明 )和大博物学家宋云星 ,就对石灰岩岩溶地貌做过比较确切的描述 (王守仁《平蛮奏折》 ,宋云星《天工开物》)。特别是宋云星 ,还对岩溶及石灰华的再沉积机理 ,做过开创性的研究和记述(《天工开物》)。本文重点在第二节和第三节。前者从多方面对原生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成因机制作了研究和比较详细的分析 ,主要是 :岩石地层因素 ,地质构造环境 ,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 ,生物化学制导等四方面 ,四者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后者则从低温低压条件下地球化学平衡的角度 ,阐述次生喀斯特的成因和演化机制。喀斯特景观之所以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乃在于其表面淀积着厚薄不等的沉积物 ,在微生物作用下所凝析的方解石和雯石微晶 ,常见者有 :石  相似文献   
109.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surveys, landslide phenomena are analysed on a slope along a stretch of the Adriatic coast, near Petacciato (Molise, Italy).

Locally, a blue clay sequence of Pleistocene outcrops, stratified with silty-sandy layers; bedding dips 3–8°NE and the slope has a similar attitude. This sequence evolves upwards to sands and conglomerates, with thickness of up to 40 m, on which the built-up area is located.

Several episodes of landslide reactivation occurred in the past century, involving the zone between the built-up area and the sea, along a coastal slope of over 2000 m long and 200 m high. Important roads and railway lines have been heavily damaged as well as the town itself.

The typology of the movement is a rotational–translational slide; the displacement reaches tens of centimetres at each reactivation episode along the entire coastal slope, extending well beyond the shore line.

Detailed studies already exists, but different mechanism failur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landslide phenomena. In this study, a new failure mechanism is proposed, (sudden spreading of Terzaghi, K., Peck, R.B., 1948.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have been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slope stability, based on the geotechnical and monitoring data and the geometrical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lope.  相似文献   

110.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Ⅱ:机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对中国植被变化的气候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对其中可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变化对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植被变化使地表释放的有效通量(感热+潜热)发生变化,同时有效通量中的感热。潜热分配,即波恩比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大气湿静力能分布的变化,使大气层结及垂直运动发生相应改变,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大气水汽输送情况,井与相应的垂直运动变化结合最终导致降水的变化。另外,由于植被变化造成的地表蒸散及上壤持水能力的变化,会使土壤含水量、地表径流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