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98篇 |
免费 | 903篇 |
国内免费 | 19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篇 |
大气科学 | 573篇 |
地球物理 | 1958篇 |
地质学 | 3909篇 |
海洋学 | 457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382篇 |
自然地理 | 2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230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180篇 |
2016年 | 290篇 |
2015年 | 287篇 |
2014年 | 336篇 |
2013年 | 419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33篇 |
2010年 | 329篇 |
2009年 | 341篇 |
2008年 | 320篇 |
2007年 | 361篇 |
2006年 | 354篇 |
2005年 | 304篇 |
2004年 | 257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41篇 |
1997年 | 142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18篇 |
1994年 | 96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5篇 |
1974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甘新北山金窝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窝子金矿床位于中朝_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碰撞带南缘的甘新北山中带东段,受矿源岩系和区域性韧性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的双重控制。下二叠统金窝子组中金元素含量高,又普遍发生浅变质作用和较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所以金窝子组能够提供成矿物质。区域性构造变形过程中,大规模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促使金窝子组中金元素活化迁移,连同SiO2、K、Na等活性组分和岩石中H2O一起,形成含金动力变质热液;当含金热液上升并进入到NEE向低角度逆冲韧脆性断裂中,则发生交代蚀变和矿化,形成蚀变糜棱岩型和网脉型金矿化;而含金热液上升进入到NNW向高角度张性_张扭性脆性断裂中,则发生充填型矿化,形成石英大脉型金矿化。所以金窝子金矿的最主要控矿因素是矿源岩系和韧性剪切带。因此,金窝子金矿床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其成矿作用与控矿因素都与韧性剪切带有关。 相似文献
42.
本文利用主应变比异常理论分析了祁连建站以来地应变观测资料,认为肃南──祁连断裂段上及附近发生的地震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在引张应力状态下,正断层或走滑断层易于活动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3.
Yoichiro Fujii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995,144(1):19-37
In order to study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crustal strains, we divide the Japanese Islands into 14 tectonic provinces
consistent with the suggestion given byMatsuda (1990). We calculat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train rates using the results of the Precise Control Survey initiated by
the Geographical Survey Institute in 1973. This survey is a revision of old first- and second-order triangulation networks
by trilateration. The principal axes and principal strains inside all the geodetic triangles are deduced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old triangulation and the new trilateration networks.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s are calculated by dividing the
accumulated strains with the time interval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train rates is counted for each tectonic province
and for the entire Japanese Islands.
It is proved that 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 with highest frequency ranges from 0.10–0.15 microstrain/a for 4409 data in
the Japanese Islands. The mean value of the strain rates throughout the Japanese Islands is deduced to be 0.18 microstrain/a.
We also calculated a mean value of strain rates for each tectonic province.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mean geodetic strain
rates in the provinces and Quaternary strain rates estimated by geomorphic data. It is found that 0.3–0.4 microstrain/a of
the highest order strain rate is now prevailing in the Izu province, the south Fossa-Magna collision zone, and some special
provinces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Japan Sea coast. 相似文献
44.
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演变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45.
狐狸山金矿区,在无蚀变作用参与的韧性变形过程中,岩石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大多数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不变,它们可以反映原岩的特点。蚀变糜棱岩型矿体与围岩相比,稀土配分模式、亲硫元素Au、Ag、Cu和两性元素As、Sb含量差别显著,尤其是Au含量,前者是后者的百倍~几万倍,金的成矿作用主要与韧性变形后期富金流体的蚀变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6.
47.
晋北娄烦吕梁群由一套经受过两期不同性质变质作用的泥砂质岩、基性火山岩和酸性流纹岩组成。早期为吕梁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构造形迹总体上呈NE走向;晚期为西川河韧性剪切断裂所产生的区域变质作用,其结果使该区地层走向由早期的NE向扭转为近SN向,且使地层层序发生倒转,并与递增变质带的形成关系密切。选取该区中对变质温度和压力变化反映较敏感的原岩为泥砂质岩石的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地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对沿地层走向上连续分布的特征变质矿物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该区不同采样点的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变质相带的划分,确定各变质相带的变质温、压条件,并探讨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袁家村组和裴家庄组为等化学系列地层。沿该地层走向上:西川河断裂以北地区,从北向南,特征变质矿物绿泥石、黑云母、石榴石、十字石和蓝晶石依次规律出现;西川河断裂以南地区,红柱石和夕线石依次规律出现。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出现的地点及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划分出5个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蓝晶石带和红柱石-夕线石带。这一完整的递增变质带可与苏格兰高地的巴罗型相媲美。矿物对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 相似文献
48.
地震前兆时空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双向加载条件下,对两种构造和介质不同的岩石标本进行变形实验,测量了标本表面不同部位的应变.在此基础上,利用王晓青和陈学忠等提出的描述地震前兆非均匀分布的参量————Cv值,分析了标本变形失稳过程中应变异常的分布,以期从实验角度检验Cv值方法并探讨其物理意义.研究表明,Cv值的变化与岩石变形特征的变化有关,是描述前兆分布非均匀性的一种有效指标;Cv值在失稳发生前先异常上升,然后下降,并在Cv值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伴随着失稳事件的发生.因此,Cv值是一种有效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9.
不同地区黄土阻尼比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兰州、洛川、杨凌地区黄土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扭剪三轴试验,研究了黄土阻尼比滞回圈形状变化的基本特性以及黄土阻尼比在不同固结压力、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阻尼比滞回圈形状受动剪应变、含水率影响较明显;黄土阻尼比受一般的固结作用的影响并不大,但受含水率的影响较明显。根据含水率的不同,按照半对数坐标中的直线方程,分别给出了兰州、洛川、杨凌地区黄土阻尼比在不同固结压力下的拟合结果,并对拟合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三个地区黄土的阻尼比进行了汇总拟合,为西北相近地区黄土在中、大应变条件下的阻尼比取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0.
使用非标准击实仪进行单层击样,获取非标准击实状态下单层击实样的密度与击实功及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以得到的击实样获得其抗剪强度。发现当击实功小到一定程度时,击实密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两者近似线性变化,无峰值出现。密度峰值对应的含水率与抗剪强度峰值对应的含水率有一个差值,其值在3.4%~5.7%之间。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的规律仅适合于一定的击实功。内摩擦角在较小的击实功下有峰值出现,但随着击实功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变化呈线性而非曲线形式。另外,针对土工室内模型试验的重塑土样制备问题,结合试验数据,给出了试验最优制样参数,并初步提供了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