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520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49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Interplanetary transients with particular signatures different from the normal solar wind have been observed behind interplanetary shocks and also without shocks. In this paper we have selected four well-known transient interplanetary signatures, namely: magnetic clouds, helium enhancements and bidirectional electron and ion fluxes, found in the solar wind behind shocks, and undertaken a correlative study between th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ar observations. We found that although commonly different signatures appear in a single interplanetary transient event, they are not necessarily simultaneous, that is, they may belong to different plasma regions within the ejecta,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may be generated by complex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ejection of plasma from different solar regions. We also found that more than 90% of these signatures correspond to cases when an H flare and the eruption of a filament occurred near solar central meridian between 1 and 4 days before the observation of the disturbance at 1 AU, the highest association being with flares taking place between 2 and 3 days before. The majority of the H flares were also accompanied by soft X-ray events. We also studied the long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associated solar events and found that between 80% and 90% of the interplanetary ejecta were associated with solar events within a longitudinal band of ±30° from the solar central meridian. An east-west asymmetry in the associated solar events seems to exist for some of the signatures. We also look for coronal hole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the explosive event and find that they were present almost in every case.  相似文献   
42.
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I~-对4,4′-四甲基二氨基二苯甲烷(4,4′-TMB-DPM)与氯胺T反应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碘的方法。采用不等流速合并带法,分析速度快、节省试剂、灵敏度高。与高温水解法释放I~-相结合,使样品处理简单、干扰离子少。对于含I~-10μg/L的水样,其RSD(n=19)为1.1%,检出限为0.3ng/ml。用于水系沉积物、土壤分析时,含碘1.6×10~(-6)的样品RSD(n=10)为6.1%,检出限为0.08×10~(-6)。测量速度50N/h。  相似文献   
43.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水系沉积物中铌、钽、锆、铪四种元素的分析方法。将样品与氢氧化钠、过氧化钠混合物放入高温炉中,熔融分解完全,用热水提取,过滤后弃去滤液,将滤纸及沉淀用酒石酸-盐酸溶液溶解,稀释至刻度测定。方法检出限(3s)为:LD(Nb)=0.08μg/g,LD(Ta)=0.04μg/g,LD(Zr)=0.5μg/g,LD(Hf)=0.04μg/g,精密度(RSD%,n=6)为:0.84%~4.21%。该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操作性强等优势。采用该方法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测定表明,其结果与标准值吻合。此方法已在实际地质调查样品分析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4.
何庆成  李采 《上海国土资源》2012,33(2):11-15,53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地下灌注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成熟、经济和有效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废物处置与民用污水处理及油气开发。按灌注液体的性质与注入位置,美国地下灌注井分为六类。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每类灌注井的结构、灌注液体性质、作用及应用领域,随后简要介绍了这些灌注井的管理法规与技术要求,希望对我国地下灌注技术的发展与规范化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5.
页岩气、地热等清洁能源正成为全球能源开发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能源产量增长的主体,对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支撑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然而随着页岩气、地热等地下工业开采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地震灾害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化工业活动与诱发地震关系研究、管控相关诱发地震灾害风险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基于此,笔者等调研了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的全球典型案例,系统介绍了不同国家(美国、加拿大和韩国)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的现状及其差异,并对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的主要途径、物理机制、相关作业参数和诱发地震关系等做了全面的综述。发现诱发地震不仅与流体注入参数(体积、速率等)相关,还受控于特定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断裂条件。合理管控地震灾害风险、促进相关能源的开采,应该统筹开采区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调查和开采过程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6.
根据安徽省安庆市某高速公路桥梁工程3根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以及桩身轴力传递和桩侧阻力性状的测试,分析了其静载试验Q~s曲线的特性、桩身轴力传递机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性状,探讨了钻孔方法、泥浆循环等施工因素对钻孔灌注桩的工程性状的影响,揭示了泥岩地基中桥梁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特性和破坏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47.
准噶尔盆地流体输导格架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 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流体动力学环境、流体输导格架和油气充注历史.盆地西北缘处于正常压力环境, 发育自源岩至圈闭的断裂-不整合面贯通型流体输导格架, 主要油气聚集期为三叠纪-侏罗纪.由于高效流体输导网络的发育, 西北缘油气聚集期与主力源岩生排烃期一致, 是该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盆地中部断裂密度低, 深、浅部断层被三叠系白碱滩组区域封闭层分隔, 在超压发育前和超压积蓄期为双断分隔型流体输导格架, 超压的发育导致地层发生水力破裂和封闭性断层的开启, 从而形成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 构成流体和二叠系源岩生成油气的穿层运移通道.由于地层水力破裂及其控制的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的形成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 盆地中部油气的主要聚集期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 且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研究证明, 输导格架控制区域性流体动力学环境、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的充注层位和充注历史.   相似文献   
48.
49.
张霞 《化工矿产地质》2013,(1):47-51,64
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与一米光栅发射光谱法在化探样品中的痕量银测定进行对比,实验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高精密度和准确度,检出限也符合区域化探的要求,但是在大批量的化探测定及多元素同时测定方面,质谱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成本低,优于一米光栅发射光谱法,更适合应用于批量化探样品中银的测定。  相似文献   
50.
完整底板和非完整底板的注水试验发现底板深处的耗水早于浅部,显示底板的破裂发生在采前,相似材料模拟具一定导升高度的底板在采动中的变化揭示了同样的规律。底板的原位应力测试发现承压水在采前出现了向上入侵的现象,二次应力给导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递进导升是突水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