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0篇 |
免费 | 2145篇 |
国内免费 | 9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0篇 |
大气科学 | 434篇 |
地球物理 | 1619篇 |
地质学 | 4266篇 |
海洋学 | 568篇 |
天文学 | 73篇 |
综合类 | 302篇 |
自然地理 | 5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292篇 |
2021年 | 304篇 |
2020年 | 272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257篇 |
2017年 | 261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265篇 |
2014年 | 330篇 |
2013年 | 299篇 |
2012年 | 364篇 |
2011年 | 343篇 |
2010年 | 277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29篇 |
2007年 | 344篇 |
2006年 | 331篇 |
2005年 | 264篇 |
2004年 | 267篇 |
2003年 | 207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59篇 |
1997年 | 180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09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江汉平原主要河流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与物源区表壳岩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江汉平原沉积物示踪的磁学模型,对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现代沉积物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江汉平原范围内,无论长江、汉江,还是周边的漳河、沮水、玛瑙河和清江,它们的现代沉积物的磁学参数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而且和源区表壳岩性也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2)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均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它们主导了样品的磁性特征,但长江沉积物比汉江沉积物亚铁磁性矿物含量高;(3)长江和汉江沉积物的亚铁磁性矿物晶粒都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并且长江沉积物磁性颗粒总体上要比汉江的粗;(4)在汇入江汉平原的主要支流中,汉江的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支流,且磁性矿物的晶粒也比其他支流的粗;(5)除汉江以外的支流中,玛瑙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晶粒比较细且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漳河中的超顺磁物质含量较高,而清江中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且磁性矿物的晶粒相对较粗.上述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利用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可达到沉积物物源示踪的目的. 相似文献
82.
断层构造对北票矿区煤层气地表泄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票矿区台吉井田断层地质分布状况和关井后煤层气由地表泄漏的实际情况,从数值分析角度,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不考虑断层构造和考虑断层构造情况下,不同断层组合在开采前后的地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得到了开采前后断层剖面应力场和特定水平剖面垂向位移等值线图等模拟结果,及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断层构造对开采前后应力场和位移场均有影响,应力场数值模拟得到采空区为原生气源集聚区;断层与采空区交界处的上、下端头位置所受应力最大,导致富集于采空区的煤层气向此处扩散运移,并通过断层中贯通裂隙向地表逸散,断层即是煤层气向地表逸散的重要通道;采空区上方的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是次生气源集聚区。该数值模拟为搞清断层构造对北票矿区煤层气泄漏规律的影响和原生、次生气源集聚位置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有效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浅层地热能及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探究了安徽省及周边省份浅层地热能推广开发利用情况,就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如何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地在我省推广开发利用地源热泵技术。 相似文献
84.
随着水上(海洋)地质调查的迅速发展,曾在陆地地质调查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震映像法便延伸到水域(海洋)地质调查中来。但由于水陆环境不同,水域地震映像法的工作原理与陆域地震映像法并不相同,它只是一种浅层地震反射波探测方法——当其采用单道接收时,即为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单道地震调查;当其采用多道接收时,即为海洋地质调查中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同时,由于水域映像法在其声波发射及接收系统上有其独到之处,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可作为水域浅地层剖面测量及地震调查的补充。 相似文献
85.
地下水是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斜坡地带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中黔中镇宁县北部存在大面积地下水中硫酸盐超标地区,导致了当地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古地理分析、水化学分析、D、18O、34S同位素测试、岩样测试、岩心观察等技术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内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中硫酸盐(SO_4~(2-))浓度在30~1100 mg/L,平均值为221.78 mg/L,呈现高度富集SO_4~(2-)的特点;在区域相对隔水层以上,不同类型地下水中SO_4~(2-)浓度大体具有机井上升泉下降泉溶潭地下河出口基岩裂隙泉表层岩溶泉的规律;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中SO_4~(2-)的来源,表层岩溶泉中硫酸根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高硫酸盐样品中硫酸根的来源主要为石膏溶解。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掌握了研究区膏岩层分布及含水层结构特征,通过建立"越层找水"模式,采取下层低硫酸盐含水层,获取合格饮用水源,可有效解决当地水质性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86.
87.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source parameters (i.e., stress drop and strength distribution). We first assume that the kinematic source parameters, i.e., the slip and rupture time distributions on the fault plane, are known from the previous source inversion studies. Then, using the seismic source representation theorem we determine the dynamic stress field on a fault plane from known kinematic parameters. Finally, we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the fault defined as the peak stress just before the rupture. We have tested the validity of this method by using an illustrative two-dimensional analytical example. To asses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we have applied it to study the 1979 Imperial Valley earthquake, and obtained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those ofMiyatake's (1992) andQuin's (1990). Compared with previous methods, this new method is simple, straightforward and accurate, and needs much less calculation. Therefore, it is expected to be useful in exploring the seismic source process. 相似文献
88.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9月该区域的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研究区域的逐时陆面蒸散发量。结果表明:在晴天条件下,利用陆表能量平衡系统模型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在阴天条件下,利用FY-2D云顶反照率资料,根据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过程,得出地表太阳辐射收支,进而求出蒸散发量的大小。卫星遥感估算的逐时蒸散发量与地面观测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15.2%,估算误差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为实现陆面蒸散发量的业务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The Crevillente Fault Zone (CFZ) comprises a system of northeast to southwest oriented dextral faults that extend for some 600 km in the External Zones of the Betic Cordillera (SE Spain). The magnitude of lateral displacement related to this fault zone is not well constrain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o be between 20 and 400 km. The stratigraph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criteria used in this work have proven effective in quantify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displacement along this structure. We have analysed an oolitic turbidite facies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the Sierra de Ricote (Median Subbetic of Murcia Province). A detailed revision of ooidal limestone outcrops has revealed that the source area of these deposits was to the Internal Subbetic zone, north of Vélez Rubio (Almería Province). These two tectonic units, the Median and Internal Subbetic, are currently 75 km from each other and separated by the CFZ. The conclusions arising from our stratigraphical, petr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favour interpretation of a 75–100 km lateral displacement. After restoring the Late Jurassic–Cretaceous anticlockwise rotation of Iberia, the CFZ appears to belong to the E–W palaeofault system that is related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South Iberian Continental Margin (SICM).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0.
笔者运用GC—MS方法,在广西百色盆地湖相暗色泥岩和原油的UNA组分中普遍检测到单环烷烃。经初步研究认为,此类化合物碳数组成与分布和典型海相有机质明显有别。同一样品中烷基环己烷、正构烷烃和一元正脂肪酸的碳数组成、分布的相似性为烷基环己烷源于脂肪酸提供了证据,因而此类化合物亦属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源物输入和油源对比的潜在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