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13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671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in situ measurements during dynamic pile testing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Louvain-la-Neuve. Main objectives ar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ile response and the free field vibrations due to low strain dynamic loading on a single cast in situ pile with a 5.5 kg hammer impact on the pile head. Whereas low strain testing is usually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integrity of the pile as a structural member, this study focuses on both pile and ground vibrations. The pile head response and ground motions are measured with accelerometers during different blows with the impact hammer.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are determined with a SASW test.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predictions obtained with a coupled finite element–boundary element model. The computed pile head and free field response show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measured response. In addition, the static stiffness of the pile estimated by means of the mobility function shows a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value calculated by an analytical formulation.  相似文献   
992.
锂离子二次电池低温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研究现状。根据影响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因素,从有机溶剂、锂盐及添加剂三个方面阐述了改善低温性能的途径,最后指出了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低温性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3.
川西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油气藏类型及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剖面解释表明川西龙门山冲断带具有复杂的构造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类型众多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背冲断块、三角带构造、逆冲断层带和断块构造、断层相关褶皱构造以及双重构造等,不同类型的构造变形样式形成不同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不同类型构造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并与龙门山冲断带的主干断裂密切相关,如北川-映秀断裂与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与断层相关的褶皱型油气藏;马角坝-通济场-双石断裂与广元-关口-大邑断裂之间主要发育三角带构造型油气藏以及一些断滑褶皱型油气藏,等等。在纵向上具有分层性,区域性滑脱层之上发育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主要有背冲断块型油气藏、逆冲断裂带内的构造油气藏等,滑脱层之下发育双重构造型油气藏、断层相关及与背斜有关的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994.
程万强  杨坤光 《地学前缘》2009,16(3):197-206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对大巴山构造带58件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北大巴山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为2437~2015 Ma (晚印支期)、1656~912 Ma (中晚燕山期)、686 Ma至今(喜山期)。南大巴构造带则经历了170~160 Ma (早燕山期)、1473~941 Ma (中晚燕山期)、667 Ma至今(燕山末期-喜山期)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南北大巴在变形时间上相关,显示南北大巴在构造变形上的耦合性。代表南大巴强烈变形的轴面劈理和破劈理主要发育于1472~941 Ma,显示主变形期在中晚燕山期,并具有明显的前展式变形特征。破劈理中石英脉ESR年龄还显示出南大巴构造带两端变形早(早燕山期即已卷入强烈变形),中间变形稍晚(中燕山期开始强烈变形)。喜山期(667 Ma至今)南大巴以构造隆升和右行走滑拉张为特点,构造活动渐趋稳定。ESR测年结果与区域构造响应及同位素年代学和沉积年代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5.
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金海  何登发 《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本文通过对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中的几个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简要介绍表明,山前冲断构造带的前锋带普遍发育与各种类型断层相关褶皱或(和)三角带构造。冲断断面的多次转折将使上盘地层中的褶皱复杂化,其复杂性可以用与断面转折点相关的褶皱轴面来描述。在有基底参与的冲断构造带中,尽管上盘与下盘有较大的构造高差,但盖层完全可能是连续的。生长地层不仅可以用于确定构造发育的时间,还可以用于定量地计算褶皱生长速率和冲断速率。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层相关褶皱与油气圈闭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岔-演武地区野外调查和地震剖面分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油气储集构造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盆地西南缘由断层转折褶皱形成油气圈闭构造的两种类型:(1)缺失前翼膝折带的断层转折褶皱;(2)完整结构的断层转折褶皱。  相似文献   
997.
三维地震解释的陷阱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长期勘探工作中出现了种种产生地质解释的陷阱,如假频干扰引起同相轴错断、静校正值误差形成假褶曲、速度陷阱导致假煤层形态等。文中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部分解决办法,以期进一步提高三维地震成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更好地为煤矿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98.
四川省大邑地区地处龙门山南段,是有名的地震多发地区。文章基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地震解释及构造几何分析、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分析方法、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开展了对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多期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三次构造活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须家河组四段(T3x4)中上部形成生长地层;喜马拉雅期Ⅰ幕,隐伏断层再次活动,造成侏罗系与下伏三叠系的变形差异;喜马拉雅期Ⅱ幕,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应力场向前传递,大邑地区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沿深部滑脱层在大邑地区向上逆冲直至地表,早期隐伏断层被错断,伴随次级断层、反冲断层产生。  相似文献   
999.
云南澜沧县勐佛铅矿矿体呈透镜状、脉状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断裂本身既是矿液通道,也是矿液后期充填、沉淀、改造和富集场所。矿体近矿围岩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为铅银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源,该铅锌矿为低温热液石英脉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珲春煤田下含煤段沉积与聚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举  王佰友 《吉林地质》2004,23(2):21-27
从收集整理以往资料入手,阐述了煤层分布特征,分析珲春煤田下含煤段的沉积与聚煤特征,即下含煤段第一阶段沉积特征以冲积扇、河流、小型湖泊沉积为主,形成的煤层结构复杂、稳定性差;第二阶段沉积特征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形成的煤层分布面积较大、结构较简单、稳定性较好。聚煤特征为富煤带位于盆地的中西部,富煤中心位于向斜(凹陷)核部。得出同沉积构造控制盆地的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直接控制聚煤作用的结论。今后的找煤工作应依据聚煤规律,采用物探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