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16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1.
龙门山逆冲作用在川西盆地演化及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天泽 《现代地质》1997,11(4):496-500
摘 要  龙门山是典型的逆冲断层发育带‚北川断层是龙门山逆冲断层系中的主干断层。印 支末期开始‚沿着该断层面发生了多次逆冲作用‚龙门山及前陆盆地得以形成和定型‚这也 导致了该断层上、下盘即后山带与前山带的明显差异。除个别地方外‚龙门山逆冲带不具油 气勘探远景‚而前陆盆地则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212.
塘坝子葛仙山碳酸盐岩外来体中各种岩溶形态十分丰富。通过对岩溶形态特征的总结和岩溶与地层、构造关系的分析,讨论了外来体的成因,认为外来体是构造作用形成的飞来峰。  相似文献   
213.
The 2,026 earthquake events registered by the Sichuan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and mobile seismic array after the April 20 th,2013 Lushan earthquake and 28,188 pieces of data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direct P waves arrival times. We applied the tomographic method to inver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3D) P wave in the mid-upper crust of the seismic source region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The imaging results were combined with the apparent magnetization inversion and magnetotelluric(MT) sounding retest data to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causes of the deep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velocity structure and magnetic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ections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epicenter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is located near the boundary of the high and low-velocity anomalies and favorable for a high-velocity section. Moreover,at the epicenter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located on the magnetic dome boundary of Ya’an,the development of high velocity and magnetic solid medium favors the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strain energy. Lowvelocity anomalies are distributed underneath the are of seismogenic origin,The inversion results of the MT retest data after the April 20 th Lushan earthquake also indicate that there a high-conductor anomaly occurs under the area of seismogenic origin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Therefore,we specul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a high-conductivity anomaly and low-velocity anomaly underneath the seismogenic body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of fluids. The role of fluids caused the weakening of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side the mid-upper crust and resulted in a seismogenic fault that was prone to rupture and played a triggering role in the Lushan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214.
张培丰 《地质与勘探》2012,48(2):379-386
[摘 要]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我国最为强烈的地震带之一,地层破碎、地应力异常,钻孔缩径造成孔内事故频发,井壁稳定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施工中所发生的孔内事故情况,并通过对地层应力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随深度变化的回归曲线,最大水平应力梯度为4. 52MPa/100 m,最小水平应力梯度为2. 51 MPa/100 m。以WFSD-2 井为例,分析了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层应力、尤其是断层泥应力对井壁稳定的影响;针对膨胀性地层,介绍了一种通过泥浆密度微调现场测定地层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215.
龙门山北段唐王寨-仰天窝地区伸展构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唐王寨—仰天窝地区的构造解析,提出了组成唐王寨—仰天窝向斜的志留、泥盆系中发育有印支晚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之前的伸展构造,主要表现为志留、泥盆系之间的剥离断层以及褶叠层等构造样式。通过对区域构造背景及辉绿岩脉形成时间的分析,探讨了伸展构造形成的机制,认为本区的伸展构造主要形成于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21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四川省区域固定地震台网观测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资料,从中挑选部分台站和地震资料,在精确扣除了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后,计算得到了汶川地震序列中1070次ML≥3.0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地震矩与震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应力降和视应力的大小与震级大小有关.利用ML3.0级地震资料得到的应力降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汶川余震序列地震应力降总体上随时间是一个衰减过程,预示着主震发生后整个余震区应力降呈逐渐衰减的状态.主震发生之后,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活动水平和应力降具有明显的分段性.5月17日之前ML≥5.0余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北川以西,由于地震释放了较多应力,该地区应力降较低,而北川至青川之间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弱,应力降一直处于高值水平.5月17日之后,ML5.0余震活动主体地区则转移到北川至青川之间,在该段发生了5月25日青川6.4级最大余震,在这之后,整个余震序列应力降随时间变化开始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217.
龙门山断裂带多参数深部结构成像与地震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与流体侵入及地壳形变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高速度、高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区域,2013年芦山地震则位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发震层.在上地壳中,四川前陆盆地的低速、低泊松比和低阻异常与松潘—甘孜地块的高速、高泊松比和高阻异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的两个低速和低阻块体,将龙门山断裂带分成南、中和北三段.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两个异常体与来自松潘甘孜地块的下地壳和(或)上地幔的局部熔融或流体侵入到龙门山断裂带的脆弱区有关.基于对汶川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及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及电阻率参数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剧烈的地壳形变与流体应力积累对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触发及其地震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18.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实测剖面的古应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由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和安县-灌县断裂带及其间夹块组成,这一NE向构造带印支期以来遭受了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的多套粗碎屑岩记录。本文大致垂直主构造线走向,沿都江堰至耿达剖面进行了断裂滑动分析和古应力恢复。通过9个观测点12组断裂数据的古应力反演,并结合区域热年代学研究成果,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三条主要断裂活动阶段的认识,包括早期NNW向区域挤压、中期SEE向区域挤压、以及晚期NNE、NNW两个方向区域挤压,推测它们依次与秦岭晚造山挤压(T3)、江南隆起挤压与青藏构造域联合(K1)及青藏构造域为主体(K以来)的区域构造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219.
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最新布设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空段台阵(LmsSGA)与四川省地震局固定地震台网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带新近一年(2016年11月21日到2017年10月28日)的23479个地震事件开展双差定位工作,共获取包括汶川地震余震和芦山地震余震在内的6111个重定位地震事件.在此基础上,分别与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早期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汶川地震发生近十年后,其余震活动依旧活跃.汶川地震现今余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25 km的深度区间,震源深度呈现西南段较东北段偏深的特征.此外,汶川近年余震分布相比早期余震偏深,破裂带西南段的余震活动有向深部迁移的趋势.对于芦山地震,其近期余震活动较弱,余震主要分布在10~15 km的深度区间,比早期余震的分布区间偏浅.龙门山断裂带最新余震活动分布特征表明,余震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迁移的现象.考虑到距离主震事件已分别有5~10年的流逝时间,余震迁移现象可能由以流体扩散方式为主的准静态应力机制触发.

  相似文献   
220.
采用2008-05-28汶川大地震的GPS三维同震形变数据,运用微粒群算法,结合位错理论模型,反演龙门山断裂的三维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龙门山后山大断裂、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均呈现逆冲特征,其中,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还具有右旋走滑趋势;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的滑动速率最大,且断层的滑动速率与地表同震位移具有同步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