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4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1189篇
测绘学   75篇
大气科学   1231篇
地球物理   815篇
地质学   2091篇
海洋学   8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10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若尔盖高原及其周围山地的冻土和环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王绍令 《冰川冻土》1997,19(1):39-46
若尔盖高原内部年平均气温0.6~3.3℃,气温年较差19.1~21.2℃,已不具备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的气候条件。据1992年7月间试坑和钻孔测温,在1.0~2.2m深处地温为5~8.4℃,浅层地下水温6.0~7.8℃,由此判断不存在多年冻土,季节冻结深度为1.0~2.0m。据冻土现象和试坑资料判断,周围山地海拔4150~4200m以上发育山地岛状多年冻土。区内沼泽演化表明,部分沼泽已疏干或向疏干趋势发展,草场退化和草原沙化已成为本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并已影响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2.
IntheLoessPlateau,alongtheslopelengthfromthetoptothebottom,soilerosionischaracterizedbyobviousverticalzonaldivision,thatis,sheeterosionzone,sheeterosionandrillerosionzone,rillerosionandshallowgullyerosionzoneandgullyerosionzone.Inthesheetandrillero..sionzone,rillerosionamounttakesup70%ofthetotalsoilloss[TANGKenetal.,1983,ZHENGFenlietal.,19871;intherillandshallowgullyerosionzone,rillerosionamountaccountsfor30--40%ofthetotalsoilloss.Sorillerosionisamajorerosionpatternonsteepslopeland.Riller…  相似文献   
103.
The Zoige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which two cores, RH and RM, have been drilled, with the depths of 120 m and 310 m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with the bottom age of 826 kaB. P. has been divided into 21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multi-proxy analysis, which could be basically compared with the oxygen isotope record of deep-sea core. The palaeoclimatic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process of the Zoigê Basin over the past 900 kaB. P. is reconstructed, and the comparison of core RH with the Luochuan Loess record is made.  相似文献   
104.
Two Red Clay profiles near Xi’an and Xifeng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palaeoclimatic reco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nd the related East Asia palaeomonsoon system had begun by 6.5 Ma, and it is deduced that the Tibetan Plateau had reach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at that time. The late Tertiary palaeoclimatic history of the Red Clay as reflected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reconstruc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5–2.5 Ma. Stepwise increase in susceptibility of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ppears to have a close correlation to the uplift process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markable increase of aeolian dust accumulation at 3.2 Ma appears to b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ice volume on the East Asia monsoon. Palaeomonsoon variation during the late Tertiary as recorded in the Red Clay sequences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roduct of a number of interacting factors, such as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olar radiation, global ice volume, etc.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Foundation of Xi’an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105.
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及天然地震反演结果给出了东经96°~108°,北纬32°~40°范围内的莫霍面埋深图,并讨论了莫霍面轮廓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陡变带拐弯处及中地壳顶部存在低速层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6.
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黄土易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多年来在黄土地区进行了考察和勘探并采集了各类黄土样品,在室内外进行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关于黄土特性的资料.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探讨了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黄土易损性的关系及其区域分布规律,从而研究它与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和震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吕庆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7,43(4):337-346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08.
从数据分析和处理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方面讨论了应用Visual Basic进行土动力学数据处理系统开发时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介绍了编制的土动力学数据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9.
黄土微结构图像处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介绍了对黄土微结构电镜图像进行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去除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得图像便于进行人工解译或借助软件的图像分析。  相似文献   
110.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2004,78(2):218-227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