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情境建模是拓展移动地图应用,提供个性化位置服务的有效工具。本文鉴于目前的情境模型存在情境类型区分不清晰、不同情境之间难以切换的问题。首先,剖析了活动与情境分类分级的联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活动分层的位置地图情境分类分级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情境切换的方式与方法,建立了位置地图情境切换方式与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以用户去机场登机为例,进行了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72.
地面与井中观测条件下的微地震干涉逆时定位算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勘探和开发非常规油气藏已经成为国际油气工业界的新热点.由于这类油藏具有低渗透率的特点,开采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级压裂形成能够使烃类自由流动的裂隙.通过定位分析压裂过程中诱导的微地震震源能够帮助人们刻画裂缝属性(走向、密度等),评价压裂效果,分析断裂模式,推定震源机制等.微地震定位可以采用波动方程逆时聚焦方法实现.由于微地震数据信噪比低,加之速度模型不准确、稀疏观测等诸多因素使得定位的精度大打折扣.本文将波动方程逆时聚焦定位原理与干涉"成像"原理相结合,探讨多源微地震信号的干涉逆时定位算法,尤其扩展该算法到三维多分量地面、井中以及井地联合观测条件下.通过理论合成数据与实际射孔资料的数值试验,展示了该微地震定位算法的精度优势与抗噪特点,并指出波场聚焦微地震定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3.
近震震源深度测定精度的理论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震源深度是地震学中最难准确测定的参数之一,各种方法对于震源深度的估计都具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人们对震源过程的认识。各种因素对震源深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本文从近震走时公式入手,分析了震中距、到时残差和速度模型(地壳模型)对震源深度的影响。当地震波传播速度一定时,震源深度的误差随着震中距或台站距离的增大和走时残差的增大而增大。走时残差一定时,震源深度误差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和地震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也表明,当速度已知,走时残差一定时,越浅的地震,定位误差可能越大。定位精度产生的水平误差随着震中距、走时误差和地震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震源深度误差也将增大。另外,震源深度的误差会导致发震时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结果都会因此而改变。  相似文献   
74.
章静  李晓杰  杨桂存  丁秋琴  李璐彬 《地震》2013,33(2):132-141
本文首先对援印尼地震监测台网及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作了简要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对该台网系统的监测能力作了评估, 并选取试运行以来记录到的印尼地区32次大地震事件, 将系统自动产出的定位结果和USGS公布的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结果表明, 援建台网地震自动定位系统运行稳定, 对大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基本可信。 实现了2分钟以内对印尼境内及周边一些区域的强震自动产出首次定位结果并发出强震警报, 3~4分钟左右完成较精确的自动定位, 对于印尼地区6级以上地震, 自动定位系统可在5分钟内给出较精确的地震三要素。 援建系统不仅提高了印尼及周边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 地震定位精度以及地震速报能力, 也为其海啸预警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5.
波形相关意义“重复地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形相关意义的“重复地震”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数量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近年来由于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关“重复地震”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重复地震”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地壳介质性质变化、评估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估计地震“复发”的概率和断层深部滑动速率的估算方面的估计;在提高定位和震相识别精度、断层结构、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测研究等方面也都显示出值得关注的应用潜力。本文对有关“重复地震”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76.
根据福建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利用各个地震事件前4台的P波到时对Tnow定位方法和4台连续定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定位结果相差不大,大部分地震事件的定位偏差也都较小;随震中距的增大,两种方法对网外地震的定位偏差可能增大,这可能和台站集中在震中的一侧、参与定位的台站与地震之间的张角较小有关。波速结构对4台连续定位方法的定位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速度模型将有助于改善地震预警定位结果。采用Tnow定位方法不能定位的地震事件相对于4台连续定位方法要多,这可能是由于Tnow定位方法应用了未触发台站的信息,而部分P波到时信息因台站断记或震相记录不清晰等原因而未在地震目录中体现导致的;综合考虑两种定位方法的局限性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7.
基于实景地图的LBS服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军  李大军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5):157-160,163
实景地图的LBS服务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对实景地图新技术的研究及各领域市场需求的分析,综合论述了基于实景地图的LBS服务在政府、企业及公众领域的全新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8.
当前的LBS应用系统多采用独立构建方式,将LBS通用服务功能与应用系统相关功能集成,使系统内部耦合程度较高,虽然能够保证应用系统的完整性,但导致LBS通用服务功能难以共享,造成系统的扩展性差以及数据、计算资源的浪费。该文探索了面向多应用系统的位置公共服务(LBCS)的服务模式与系统体系结构。基于这种服务模式,位置服务系统将由两大部件构成:LBS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系统,且LBS公共服务平台能被多个应用系统使用。  相似文献   
79.
新经济区位分析与区域政策调整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禹贡 《热带地理》2002,22(3):204-207,213
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区位理论,重点阐释新经济区位的一些新特征。提出应对我国现行的区域政策作些调整,一是区域倾斜政策的调整,把新经济重点布局在区位引力大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使之尽快形成中国的新经济增长源;二是新经济产业政策的区域调整,鼓励东部的上述3个地区和中西部的武汉,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地区加强无形知识产品的生产,提高新经济产业内部结构素质。  相似文献   
80.
An algorithm for the optimum distribution of a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An algorithm for the optimum distribution of any number of regional seismic stations is formulated. The information needed from a given region is the relativ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and the travel times of seismic waves used in earthquake location procedure. To define the optimum distribution of a regional network, some generalization of D-planning (minimization of the ellipsoid volume of earthquake location errors) was applied. The D-optimum criterion is generalized for a case where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process are nonlinear and when the most probable values of the sought parameters (origin time and earthquake focus coordinates) are not known.As an example of the algorithm application, the optimum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the Lublin Coal Basin in Poland is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