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26篇 |
免费 | 2144篇 |
国内免费 | 19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3篇 |
大气科学 | 303篇 |
地球物理 | 3558篇 |
地质学 | 5897篇 |
海洋学 | 449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672篇 |
自然地理 | 4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285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448篇 |
2018年 | 328篇 |
2017年 | 342篇 |
2016年 | 422篇 |
2015年 | 396篇 |
2014年 | 471篇 |
2013年 | 523篇 |
2012年 | 500篇 |
2011年 | 433篇 |
2010年 | 411篇 |
2009年 | 526篇 |
2008年 | 532篇 |
2007年 | 467篇 |
2006年 | 501篇 |
2005年 | 386篇 |
2004年 | 436篇 |
2003年 | 356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337篇 |
2000年 | 324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26篇 |
1997年 | 212篇 |
1996年 | 200篇 |
1995年 | 194篇 |
1994年 | 178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6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 200 m)资源丰富,是下步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与浅部煤层压裂相比,深部煤层压裂存在诸多挑战(地应力、闭合应力、破裂压力高,岩石力学参数复杂等)。通过对比现有煤层压裂工艺,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部煤层(埋深约2 000 m)为例,探索了采用油管+循环滑套+封隔器+喇叭口施工管柱和低浓度线性胶压裂液体系对深部煤层进行压裂作业,施工比较顺利,见气快,产气效果比较理想(产气量大于800 m3/d)。通过2口井的现场作业实践,证明了该工艺技术简单、易行、有效,为后续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可借鉴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52.
在湖南衡东县铅锌矿观察到一种似鱼形的断层角砾。利用单个角砾即可指示断层两盘位移方向和断层面产状。作者认为它将为变质岩区矿田构造研究、为钻孔岩心研究和矿山坑道地质研究中确定断层位移方向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53.
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芦山 M 7.0地震后近10天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精度较高的重定位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余震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推测芦山主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大川-双石主断裂东侧的一条次级隐伏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54.
Earthquake probabilities and magnitude distribution (M ≥ 6.7)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nor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洪流 《地震学报(英文版)》2004,17(6)
Introduction Haiyuan fault is a major seismogenic fault in north-central China.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great earthquake in the 20th century occurred near Haiyuan in northwestern China on Decem-ber 16, 1920. More than 220 000 people were killed and thousands of towns and villages weredestroyed during the devastating earthquake. A 230 km long left-lateral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formed along the Haiyuan fault during the earthquake with maximum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of10 m. Pale… 相似文献
55.
东昆仑阿牙克库木湖北巴什尔希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什尔希岩体分布在东昆仑西段白干湖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之间,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其中二长花岗岩与白干湖钨、锡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对锆石内部结构、阴极发光图像特征和Th/U比值的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458.0±9.0)Ma。结合前人对巴什尔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432.3±0.8)Ma,初步认为该岩体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侵入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巴什尔希花岗岩为弱准铝质或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是东昆仑地区加里东期局部弧后盆地拉张过程中,地幔底侵导致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6.
根据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总磁异常计算的三维解析信号振幅值比总磁异常,能精确地刻画磁源体的位置、深度和边界。结果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不同构造块体内的岩浆岩深度差异很大,华北块体的磁异常解析信号振幅值较高、尺度大,磁源体埋深达10 km左右或更深,反映了这个古老克拉通块体的中—下地壳内部较为强烈的岩浆活动过程与活化。受构造抬升和岩浆上涌影响,苏鲁—大别造山带的岩浆岩体埋深则相对较浅,多小于5 km。中、下扬子块体的岩浆岩体的埋深也普遍较大,但是岩浆活动微弱,解析信号振幅值很低。受晚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的影响,华南块体及其东北海域分布比较孤立的岩浆岩体,其深度大都小于5 km。在东海,受新生代张裂作用的影响,岩浆岩体的深度与基底隆起或沉降呈明显对应关系。琉球群岛对应平静的磁异常并显示较深的岩浆岩体分布,表明琉球群岛不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火山弧而可能是由俯冲增生楔物质和部分从欧亚大陆分离出来的块体构成,其西侧的岩浆岩带才是真正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57.
同构造沉积分析反演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燕山东段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介绍了同构造沉积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在区域构造变形过程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对辽西凌源南部区域构造变形、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同构造沉积粗碎屑沉积物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 1)同构造沉积始于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后 ;沉积物成分变化及古水动力特征表明 ,同构造沉积物源区主体位于盆地西侧褶皱隆起区 ,而不是来自南东方向的大型逆冲断层上盘的前渊沉积 ;而且显示了正常层序的物源区倾斜岩层的剥蚀和揭顶过程 ;当时的剥蚀作用已达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上部。 ( 2 )分布于郭家店盆地和邓杖子盆地之间的中元古界长城系地层“残片” ,与其东侧北票组间为向SEE逆冲的断层接触 ,而西侧与土城子组 (原邓杖子组 )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在老虎沟东南长城系地层“残片”不复存在的区域 ,土城子组不整合于北票组之上。该“残片”很可能是髫髻山组火山活动之前指向SEE的逆冲构造变形形成的飞来峰构造的残余部分。( 3 )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可以区分为 :早侏罗世北票组之前 (印支期 )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北票组之后髫髻山组之前向SEE的冲断推覆、髫髻山组之后的逆冲褶皱变形与同构造沉积作用以及九佛堂组之后局部的逆冲作用。指向SEE的主要逆冲作用以及伴生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58.
湘东─赣西NNE向走滑构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湘东─赣西构造岩浆带位于郯庐断裂南延的关键性部位。中生代以来,该区 NNE向左旋走滑构造主要由会聚走滑和 K─ E离散走滑构造叠加而成。会聚走滑作用造就了 NNE向雁列式剪切断裂系、剪切弯曲和旋转构造、压剪性煤盆地以及断层动热变质─剪切重熔型花岗岩;而离散走滑作用则控制了该区广泛发育的张剪性红盆地、盆岭式构造地貌、以及大规模中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湘东─赣西复杂的平移构造型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9.
A subset of 2660 shallow earthquakes (0–50 km) that occurred from 1988 to 1996 in south central Alaska between 155°W and 145°W and 59°N and 63°N was relocated using the joint hypocenter determination (JHD) method. Both P- and S-wave observations record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were used. Events were relocated in twenty different groups based on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depth using two velocity models. As a result of the reloca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hypocenters shifted downward, while the epicenter location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allow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s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two seismically independent blocks, with one block occupying the northeastern part and the other occupying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locks is marked by a 15 to 20 km wide seismicity gap to the southeast of 149.5°W and 62°N. The analysis of the fault plane solutions for shallow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s shows that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solutions represent normal, oblique-normal or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 predominant WNW-ESE orientation of T-axes. This indicates a down-dip extensional regime for the subducting slab at shallow depths. Very few earthquakes yielded fault plane solutions consistent with thrusting on a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overriding and subducting plates. This result may be an indication that currently either the strain energy is not released at the contact zone or it is associated with aseismic motion.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