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0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hemical and nuclear explosive-induced porewater pressure increases and induced rise in groundwater table elevations (groundwater mounding) is presented. 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residual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groundwater mounding can be induced by underground chemical and nuclear explosions to scaled distances of 879 m/(kt)1/3. This relationship is linear over seven orders of magnitude of explosive energy ranging from a 0.01 kg chemical explosion to a 100 kt nuclear explosion and is valid for a wide variety of saturated geological profiles. Underground chemical explosions, and probably underground nuclear explosio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duce liquefaction of water-saturated soils to scaled distances of about 260 m/(kt)1/3.  相似文献   
72.
通过绵阳市普明街道鹏业小区边坡调查,研究了暴雨对边坡影响、变形破坏的特征和形成条件。研究表明:(1)边坡在暴雨后,北侧边坡形破坏发生明显变形破坏,北段上部墙体滑移开裂;(2)边坡的岩性、结构对滑塌的发育分布起控制作用,暴雨是滑塌的主要诱发因素;(3)计算表明北部边坡现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强降雨作用下,会发生大面积的滑移变形破坏。(4)建议对已滑塌地段采取清除损毁墙体后,用钢筋混凝土板墙加格构锚索进行修复,对未滑塌地段采取格构加锚杆进行护面墙体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73.
黑龙江省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这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可分为资源毁损、地质灾害、环境污染3大类。又可细分为土地资源压占、植被资源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风景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煤矸石自燃、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种类。这些矿山环境问题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论文阐述了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有关防治对策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74.
卢周芳 《探矿工程》2010,37(10):82-84
石油天然气钻井肩负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同时又是能耗大户,节能潜力和责任很大。企业的科学发展当责无旁贷的把节能减排看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挖潜、降本增效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低碳生产,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5.
硫磺渣是硫磺矿区主要的矿业固废,其随意堆放可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环境及人的健康构成较大危害。滇东北地区长期以硫铁矿为原料、以煤炭为燃料,土法炼硫生产硫磺,导致巨量硫磺渣堆积,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针对该地区镇雄县硫磺矿区,调查了小硫磺生产形成硫磺渣的规模和特征,梳理了该硫磺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目前镇雄硫磺矿区存在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及可能形成的矿渣性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现状与过去40多年的小硫磺生产密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强调应结合矿业固废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政策,从资源回收利用、生态环境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探讨和提出镇雄硫磺矿区矿渣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新理念和新对策。  相似文献   
76.
闽南沿海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闽南沿海环境地质条件,提出了五条地质灾害的防治基本要点;又据要点,结合本区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问题,提出五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7.
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剑民 《西北地质》2003,36(3):97-101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矿山环境保护,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是矿产资源大省,由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土地沙化、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及煤层自燃等,使植被面积减少、生态和水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研究和制定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与对策,减少地质灾害,实现矿产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造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8.
大庆市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统计、对比等方法,在大庆市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大庆市存在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规模、产生原因、危害程度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9.
章慧健  仇文革  冯冀蒙  郑余朝  龚伦 《岩土力学》2010,31(11):3569-3573
上下重叠隧道施工时,后挖隧道施工过程对先建隧道是一种“卸载”作用,受此影响,先建隧道的衬砌管片将朝后挖隧道方向变形,但这种影响作用是暂时的。以深圳地铁3号线老街站-晒布路站区间重叠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和室内离心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对上部隧道(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下方已建隧道纵向变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先建隧道不均匀沉降主要出现在约掌子面前方3.5D(D为隧道直径)到后方3D的范围内。基于此,探讨了应对这种暂时纵向效应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临时压重和临时内撑。在先建隧道位于掌子面后方(0~1)D、(1~2)D、(2~3)D范围内分别设置20 t/3 m、20 t/6 m、20 t/9 m的临时压重,且在掌子面前方4D和后方4D范围内为先建隧道设置临时内撑,可以较好地减小由于后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先建隧道附加不均匀变形。  相似文献   
80.
The Middle to Upper Ordovician siliciclastic succession in Central Bolivia provides excellent exposures of up to 1 m thick massive sandstone beds produced by liquefaction-induced sediment remobilisation. These fine-grained massive sandstones occur in shallow-marine nearshore facies that were deposited above storm wave base. Vertical to steeply inclined clastic dykes, which penetrate up to 1.5 m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 pile, feed into the basal parts of massive sandstone sheets. These dykes are interpreted as pathways used by liquefied sediment during upward-directed escape from a subsurface horizon. The relatively short lateral spacing of 5 to 25 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dykes initiated lateral coalescence of ejected individual sediment bodies. As a result, massive sandstone sheets formed and can be traced laterally over several kilometres. While undeformed sandy deposits contain between 5 to 10% dispersed clay the average clay content in massive sandstone sheets is ∼ 15%. The elongated, sometimes S-shaped form of the sandy, laminated fragments reflects squeezing during movement showing that they have been deformed under shear stress during flow. The axis of maximum elongation of the fragments indicates local flow direction. As the massive sandstone sheets are likely the products of seismic shocks they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of tectonic activity in this part of the basin during the Middle to Late Ordovic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