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6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测绘学   747篇
大气科学   718篇
地球物理   1070篇
地质学   2983篇
海洋学   598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522篇
自然地理   115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76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394篇
  2006年   338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loss rate and pulsation period in carbon Miras is discussed. The dust mass loss rate is very low (about 2 × 10–10 M/yr) up to aboutP = 380 days, where there is a sudden increase. ForP > 400 days there is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logM andP. The change in the mass loss rate near 380 days may be related to radiation pressure on dust becoming effective in driving the outflow.  相似文献   
72.
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能评价的专业人员又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在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把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参照湿地的功能指数规定为1,这就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对参照湿地的功能进行评价,而目前最需要评价其功能的湿地往往就是这些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在相同水文地貌的湿地类型内评价湿地功能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评价湿地的水文地貌功能;由于快速评价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功能指数,并不能说明湿地所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在决策中不能单独使用;快速评价都是“一次调查就获得结果”,同时由于快速评价过程中指标选择的主观性、指标赋值的主观性、采样点空间设置的主观性以及采样时间的主观性,对于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湿地功能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是很低的。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对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必须开发出来。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来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湿地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期望,以便采取措施改进湿地功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3.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cent research projects, basic tools for GIS-based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technologies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the building stock and regional particularities of German earthquake regions. Two study areas are investigated, being comparable by the level of seismic hazard and the hazard-consistent scenario events (related to mean return periods of 475, 2475 and 10000 y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with respect to the number of inhabitants, the grade and extent of urbanisatio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building inventory: the case study of Schmölln in Eastern Thuringia seems to be representative for the majority of smaller towns in Germany, the case study of Cologne (Köln) stands for larger cities. Due to the similarities of hazard and scenario intensities,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do not only require proper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acceptable efforts, they enable conclusions about future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needs for disaster reduction management. Not least important, results can sharpen the focus of public interest. Seismic risk maps are prepared for different scenario intensities recognising the scatter and uncertainties of site-dependent ground motion and also of the applied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act of model assumptions and the step-wise refinements of input variables like site conditions, building stock or vulnerability function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cted building damage within the study areas. Furthermore, and in contrast to common research strategies, result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in the case of stronger earthquakes the damage will be of higher concentration within smaller cities like Schmölln due to the site-amplification potential and/or the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of the building stock. The extent of damage will be pronounc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masonry buildings for which lower vulnerability classes have to be assigned. Due to the effect of deep sedimentary lay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building types, the urban centre of Cologne will be less affected by an earthquake of comparabl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74.
模糊理论在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边坡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其防护工作的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判断边坡的稳定性对整个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极为重要。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众多,判断其稳定与否应考虑各因素的综合效果。论文运用模糊理论中的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对某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全面考虑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判因素集及单因素评判矩阵,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判断矩阵法确定出各因素的权重。最后通过多层次模糊评判得到该边坡的稳定性评判结果。研究证明,该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判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5.
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说明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目前几种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6.
建立“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危害度”等概念来描述地震地质灾害各影响因子、要素及可能的灾害危害程度,进而建立构成地震地质灾害层次分析的概念体系及地震地质灾害空间预警评估模型,将定性评估转化为定量评估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MODIS数据在广西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MODIS数据广西遥感影像,用监督分类法做出了地物覆盖分类图,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出了土壤侵蚀强度图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图。  相似文献   
78.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灰关联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区域中大气环境质量的特点,采用对数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得各环境指标的权重及各监测点的横向排名,再用适宜的灰度关联方法进行了评价。整个过程在MATLAB6.5中实现,计算简便易行,与传统的综合指数法相比较,其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79.
基于点重要度的地形LOD简化算法及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讨论目前关于3维地形模型简化与误差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点重要度进行连续LOD模型简化的算法.并以5种典型地貌的实验数据作为运行实例,给出了点重要度与地貌类型之间的精度关系.这为今后连续LOD模型的合理建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也为模型的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郑莉 《四川测绘》2005,28(1):34-36,39
本文论述了建立1:5000香港DTM的基本过程,总结了在DTM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和管理上所取得的一些经验,对生产中各环节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提高所建立DTM的精度与可用性及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为以后各种比例尺的DTM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