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6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119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95篇
地质学   4125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67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Overbank deposits in the Komissarovka River valley consist of alternating silt, clay silt, sand, and soils produced by lacustrine, alluvial, and aeolian deposition and by soil formation. Silt and sand layer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 correlate with the events of Early Holocene transgression and Middle Holocene regression of Lake Khanka. Deposition in the lowermost reaches of the Komissarovka River provides a faithful record of local Holocene landscapes controlled by level changes in Lake Khanka.  相似文献   
102.
徐韵  陈星 《第四纪研究》2007,27(3):392-400
全新世暖湿气候背景下的代表性气候突变是发生在约8.2kaB.P. 和4.2kaB.P. 的气候突然变冷变干的事件。对于气候突变事件的出现,海洋环流被普遍认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进行过个例和机理模拟试验,但还未能对气候突变机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使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模式EMIC ( Earth-system Models Intermediate Complexity) MPM-2,模拟研究了全新世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区域,淡水强迫机制作用对温盐环流以及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气候系统响应和恢复时间特征以及南北半球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海洋对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异常的强度响应敏感,海洋环流对热量和盐份的输送与淡水通量异常强度之间的平衡决定了温盐环流能否对淡水强迫产生不可逆转变,当淡水通量异常达到某一阈值后可能引起海洋和气候平衡态的改变。同时还发现,在气候变化过程中,两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海洋和大气系统的强迫作用是不同的,首次淡水通量异常对气候平衡态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后的淡水通量异常。模拟结果还表明,北大西洋海洋的异常状况可以通过海洋、大气等各圈层相互作用传递到不同圈层和空间区域,在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响应特征。上述模拟结果对于认识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不同突变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现代气候的可能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塔中古溶洞见证晚奥陶世抬升幅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与桑塔木组砂—粉砂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昭示着这两个组沉积期之间存在一次历时约百万年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事件。中古31井良里塔格组三段的4 125.6~4 133.9 m井段为垮塌型溶洞沉积,洞顶距良里塔格组二段顶部190.6 m,溶洞中角砾状充填物主要来自良里塔格组洞壁本身的礁相灰岩,且见数厘米厚的暗河流水沉积纹层,未发现源于其它时代的颗粒混杂其间。这一事实指证了溶洞的形成和充填时代均为良里塔格组沉积之后、桑塔木组覆盖之前的晚奥陶世凯迪中期。具溶蚀力的淡水潜流带的深度一般不低于周围的海平面,由此可推断出该井区这次抬升出海平面之上的高度,即使忽略良里塔格组顶部可能经地表剥蚀的良里塔格组一段,抬升出水面部分至少也应该有190 m,藉生态地层学恢复洞壁礁灰岩沉积时的海水深度约为30 m±,因此总抬升幅度至少能达到220 m。  相似文献   
104.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序列的类脂分子化石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可靠的年代标尺,结合青藏高原泥炭沉积剖面的有机碳、孢粉等相关资料,首次在该区利用类脂分子化石指标建立了全新世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序列。结果表明,正构烷烃、脂肪酸和脂肪醇等类脂分子化石指标存有意义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反映低等菌藻生物和高等植物相对变化的轻组分与重组分之比L/H以及平均碳链长度ACL具有很好的古气候意义,即L/H高,ACL低,指示气候偏暖湿;L/H低,ACL高,指示气候偏干冷。各个类脂分子化石指标记录的气候信息在细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类脂物分子的地球化学行为和生物组成结构的不同以及对气候因素温湿组合变化响应各异的体现。同时,也较好地揭示了类脂分子化石具有自己的敏感性,在细节上较传统的有机碳指标在记录气候信息上更为敏感。该研究进一步突出了这些泥炭类脂分子化石在第四纪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5.
云南大理洱海周缘分布着厚层的早全新世软粘土, 大量原状样品的工程性质测试结果表明, 洱海东缘早全新世软粘土具有高含水量、孔隙比高、压缩性强、强度低、高塑性等工程特性, 其中表层软土超固结现象明显。通过对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表明, 洱海东缘软粘土的力学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 而物理性质指标变异系数很小; 多个物理指标之间及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洱海东缘软粘土各类工程特性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不仅有助于揭示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及其形成机理, 而且可以指导软粘土工程问题处理措施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分析华北地区晚石炭世的沉积环境及煤层分布特点,探讨了该区晚石炭世沉积相的典型类型,综合分析得出华北克拉通板块晚石炭世主要为陆表海环境,期间发生多次海侵海退事件,在郯庐断裂以东地区,主要发育有台地沉积体系、障壁一渴湖沉积体系及潮坪沉积体系;在盆地的北西缘地区发育潮坪泥炭沼泽,形成了海侵事件沉积,海退时期,中北部地区有利于发育潮坪泥炭沼泽和岛后泥炭沼泽,成为煤层的聚煤中心。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西藏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湖泊-纳木错周缘湖相沉积、湖岸堤的野外调查和湖岸阶地的水准测量,发现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有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湖相沉积物的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根据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中粘土矿物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以及采用比值法、高岭石法和衍射峰法的研究,探讨了粘土矿物所显示的环境变化信息。粘土矿物成分变化表明,该区已具备了寒温带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环境特征。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及其隆升过程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前人建议的26个生物地层标志化石存在与否的简约分析,中亚与亚洲中部晚白垩世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的相对层位得到了更清楚的揭示。此区最古老的组合是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的Khodzhakul组合(早塞诺曼期),其次为蒙古戈壁沙漠东部BaynShire组的下部和上部的组合(塞诺曼期至桑顿期)。中国内蒙古二连达布苏动物群与中亚的土伦期—桑顿期动物群属于同一类群,因为它们均具龟鳖类Khunnuchelys,前者时代可能为桑顿期。三个中亚的组合(Bissekty、Yalovach和Bostobe组合)中有两个地方性的鳄形类(Kansajsuchus和Tadzhikosuchus)和一个出现于戈壁沙漠的鳄形类(Shamosuchus)化石。戈壁沙漠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北美同期动物群为同一类群。Djadokhta组与BarunGoyot组的坎潘期脊椎动物组合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并反应了半干旱的古环境。产自Nemegt组的组合生存于比较潮湿的环境。在组成上,这一组合与其他河流相沉积环境(Bissekty、二连达布苏以及北美Judithian期和Lancian期的组合)相似。具顶饰的鸭嘴龙Saurolophus的存在,支持了Nemegt组合为马斯特里赫特期时代。戈壁沙漠的这三个组合(Djadokhta、Barun Goyot和Nemegt组合)被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共同拥有地方性的龟类Mongolemys和兽脚亚目的小驰龙类。亚洲中部和北美的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组合与亚洲更加古老的组合不同在于存有暴龙科、肿头龙亚目和鸭嘴龙科。在中亚,由于地区性的海侵,这一时间段内的陆生脊椎动物组合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9.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Ugii Nuur basin, central Mongolia, investigations on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properties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a 630 cm sediment core from lake Ugii Nuu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cord is based on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custrine deposition started at 10.6 kyr BP. Low lake level condition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10.6-7.9 kyr BP). The Mid Holocene (7.9-4.2 kyr BP) was characterized by generally higher lake levels and thus higher moisture supply, but it experienced strong climatic fluctuations. Arid conditions prevailed from 4.2-2.8 kyr BP and were followed by a stable, more humid phase until today.  相似文献   
110.
利用钻井、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剖析了孟加拉湾若开海域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了构造变形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区域深度地质剖面揭示,研究区南部仅发育底部滑脱层(深度10 km),而北部则发育底部滑脱层(深度12 km)和中部滑脱层(深度4 km);受滑脱层的控制,研究区南部仅发育一套构造层,而北部则发育变形不协调的上、下两套构造层;南部背斜的南北向延伸距离、波长及背斜间隔距离均明显大于北部。通过北部局部构造精细解析表明,研究区北部变形相对较复杂,上构造层主要发育近南北向的背斜和次级张扭性右旋走滑断层,二者形成时间分别为晚第四纪和晚第四纪末。若开海域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圈闭形成、油气运聚和保存条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指出研究区南部平缓褶皱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条件,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