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394篇
测绘学   603篇
大气科学   439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658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11篇
自然地理   6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介绍了略阳县城狮子山危岩及滑坡体的地质环境、形态特征分析了成因机制。采用有限元和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提出了危岩及危岩及滑坡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72.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平原和山区)76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但是升温速率低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值在缩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接近或者大于大部分平原地区,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与平原地区相比总体偏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在1989-1993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94-1995年,同时均存在8~9a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2.5倍,增加速率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增加相对幅度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值进一步加大但加大的速度在减缓,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4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3-198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5a、7~8a和18a的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2~4a、6~8a、18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973.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发射率及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利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热红外光谱仪,对冷热黑体辐射和漫反射金板辐射校正,测量波长在8–14 μm的热红外大气窗口的地表辐射光谱,计算出地表的发射率光谱,再转换成地表的发射率值(ε)。为获得塔克拉玛干沙漠精确的ε,沿着沙漠公路,从南至北穿越沙漠,平均每50 km进行一次测量,获得了沙漠地表发射率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靠近绿洲的地表发射率值最高,达到0.93,绿洲与沙漠过渡带的值为0.91–0.92,沙漠其它地区的值为0.90–0.91,而沙漠中心区接近0.89。  相似文献   
974.
为研究陆面模型Noah-MP在沙漠下垫面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观测数据,根据沙漠环境特征进行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的三组模拟实验,利用观测数据对10 cm土壤温湿度、感热、潜热通量模拟值对比分析得出最优组合。研究表明:第三组对10 cm的土壤温度模拟效果最好,主要原因是Chen97感热交换系数和全网格二流近似(gap=0)辐射传输方案比较符合沙漠的环境特征。三组试验对土壤湿度模拟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沙漠的土壤信息未能体现在模式中,第二组选择CLM方案对土壤类型影响蒸发方面有一定考虑,其模拟结果相对较好。对于感热通量,第一、二组模拟值在波峰存在高估,尤其是第二组模拟值在降水后出现了明显低估情况,第三组模拟效果最好,主要得益于选择了感热交换系数Chen97方案,能够较为真实的刻画Ch变化特征。潜热通量在四个特征量中模拟效果最差,主要原因是沙漠土壤水分极低,观测降水和实际进入土壤的水量有差异,另外没有植被和植物根系,模式无法准确计算土壤蒸发和植被蒸散。根据统计分析和泰勒图可知,第三组能够更好地还原沙漠区域的陆面过程。  相似文献   
975.
黄河三角洲形成时代新、厚度大的第四纪松散地层为地面沉降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沉积物固结和海平面运动等自然因素对沉降的影响由来已久。近几十年日益加剧的地下水和油气的大量开采及大规模工程建筑等人类活动成为沉降新的触发因素,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沉降时空分异规律和形成机理复杂化。本文基于水准监测及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了人类活动集中区广饶县和东营区的沉降特征,综合比对各种人为和自然沉降诱因,发现黄河三角洲地下水超采、工程建筑、油气开采、构造运动、沉积物自然固结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年均贡献比约为28:4:2:3:2:1,人类活动对地面沉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76.
为探究青海省绝对湿度变化趋势及分布规律,基于青海省4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1—2017年常规观测资料,运用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青海省及4个生态功能区绝对湿度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绝对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a来,全省及4个生态功能区年及逐月绝对湿度变化特征明显;季节、月际变化特征显著;绝对湿度具有较好的经度地带性和海拔地带性;空间分布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绝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对青藏高原农作物种植以及气候预报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77.
地面沉降是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最主要的一种地质灾害。随着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的全面禁采,目前土体的压缩变形主要来自弱透水层。本文以无锡市锡山区光明村06号钻孔为例,采用压汞试验(MIP)对钻孔土样中的孔隙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黏性土中的孔隙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根据MIP的孔隙分析结果,提出了团粒间孔隙比emip 的概念,并将此作为评价弱透水层压缩潜力的指标;采用这一指标,对该钻孔中的弱透水层的地面沉降潜力进行了评价。地面沉降潜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第Ⅰ-1弱透水层、第Ⅱ弱透水层、第Ⅰ-2弱透水层、第Ⅰ-3弱透水层。这一结果与土样压缩参数及扫描电镜(SEM)的微观结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是判定弱透水层地面沉降压缩潜力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78.
过度抽取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而人工回灌地下水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地面沉降的速率并能使地面发生部分回弹。为研究降水及回灌过程中土体变形规律,本文设计了砂土-黏土-砂土互层的室内模型试验。针对室内模型试验,选取特种感测光纤,研究了光纤的埋设工艺,运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捕捉土体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各土层的应变数据;采用传统的分层沉降标和测水头管,观测了试验过程中土体沉降变形和自由水位面变化;对比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降水及回灌过程中对于土体内部变形监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研究了该过程中土体变形对水位变化的响应规律。研究成果为地下水位和土体变形长期观测资料的合理分析提供了试验依据,并有助于推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在地面沉降现场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9.
For a large part of the year, the forested catchments in the Keuper formation of east Luxembourg produce more direct run-off on a storm basis than paired cultivated catchments. The occurrence of shrinkage cracks, their pronounced opening and closing, and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pipes in the forested environment play a major role in explaining this phenomenon.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storm run-off i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that found for lithology in the same area.  相似文献   
980.
贵阳市土地类型和自然区划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特征,是该地自然条件的全面综合反映。因此,在土地类型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土地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下而上地合并自然区划单位,更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