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8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2362篇
地质学   1244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64篇
自然地理   127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60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运用数值模拟建立青藏高原兹格塘错流域土壤、植被、气候等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接着,借助分布式流域尺度水文模型(SWAT模型),对兹格塘错1956—2006年间的流量进行模拟实验;最后,反演50年来兹格塘错流域水文过程,测试流域温度、降水和蒸发组合的敏感因子对湖泊水量变化的效应,探讨50年来湖泊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实验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其中土壤资料包括有机质含量、粒径等理化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兹格塘错的年平均流量为6.3m3/s,流量高峰集中在8月至10月,并且由于融雪补给的关系,3月出现另一个流量高峰;模拟结果与遥感解译所得到的结果吻合较好。敏感实验表明:兹格塘错流域内温度、降水和蒸发组合的敏感因子实验具有高原特征,即高原湖泊的水文过程和湖泊流量变化有着较为敏感的响应关系;兹格塘错流量受降水的影响最大,随着降水的增加,流量有所增加;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流域蒸发量增加速度大,兹格塘错流量增加的效应不明显,而在冷湿模式下,流域蒸发量降低,兹格塘错流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952.
鄱阳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形成演变过程的示踪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大汉湖ZK04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表明,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呈由砾石→粗砂→细砂→粉砂→黏土等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其沉积时代可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601~530 cm),M、KG、SD、SK都为曲线中最高峰,频率为4峰型,该阶段气候暖湿,彭蠡泽形成;第2阶段(530~3...  相似文献   
953.
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巴尔喀什-阿拉湖流域是中亚地区重要和独特的景观生态系统,巴尔喀什湖是该区域的核心,其水位变化作为巴尔喀什湖流域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主要指标,向来备受世人关注.研究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对合理确定巴尔喀什湖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及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明晰巴尔喀什湖水系、水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巴尔喀什湖水...  相似文献   
954.
新疆巴里坤湖粒度组分分解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位于西风影响区的天山东段巴里坤湖湖泊岩芯样品,对沉积物粒度组分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并探讨各分量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EOF1组分与沉积物粒度小于2μm组分相关系数达0.64以上,并与代表区域有效湿度的碳酸盐氧同位素指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故将EOF1解译为区域有效湿度的替代指标.EOF2组分与粒级为45-...  相似文献   
955.
利用水电比拟方法模拟了南四湖流场结构。同时,基于HAMSOM模式,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与水电比拟结果一致,两者平均相关系数在0.94以上,表明水电比拟实验技术路线可行,流场基本结构准确。该方法适用于低流速大流场的模拟。流场结构分析表明,湖区流速在汛期为cm/s量级,非汛期仅为mm/s量级。其中,在南阳湖北部...  相似文献   
956.
为研究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总结不同历史时期鄱阳湖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特征.其总体特征反映在森林、土地、水、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生态环境变迁历史对该流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7.
The northern Tien Shan is the northern front of the Himalayan mountain belt,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This region encompasses the most active seismic zones of the orogen, which generated the strongest (M > 8) earthquakes. Since there are scarcely any written accounts, the only way to trace back strong earthquakes is the paleoseismologic method. Since 1984 we have been studying the northwestern Issyk Kul’ basin, where there are differently directed anticlines, which constitute the Kungei meganticline. Here, several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faults, folds) are located, whose development was accompanied by strong earthquakes. Our field studies of 2008 in the Iiri-Taldybulak Valley, along the adyrs (foothills) of the Kungei-Ala-Too Range, revealed two unknow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The first one,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southern rupture in the late 7th century A.D., gave rise to a seismic scarp; the latter broke through the river floodplain and a tash-koro (ancient settlement). The second one,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northern rupture in the late 9th century A.D., increased the height of the seismic scarp, existing on the Early Holocene and older terraces. Note that this region already records a strong seismic event around 500 A.D. Archeologic data have revealed one more strong earthquake,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14th century A.D. Note that the above-mentioned strong seismic events are coeval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nomadic cultures (Wusun, Turkic, Mogul) in the northern Tien Shan and Zhetysu (Semirech’e).  相似文献   
958.
淀山湖主要放流鱼种鲢和鳙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6-2008年淀山湖鲢鳙标记回捕数据以及刺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淀山湖鲢鳙的生长,根据鱼类体长推算公式分别推算出鲢鳙的生长指标;并计算出淀山湖鲢鳙的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体长和体重关系分别为鲢:W=6×10-5 L2.8371,(n=216,R2=0.8886);鳙:W=5×10-5L2.5609,(n=55...  相似文献   
959.
插件式太湖水污染扩散模拟系统,基于三维水体污染扩散模型,结合GIS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再现了水体污染物运移扩散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动态演进过程.为了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需要一种松散的耦合机制.插件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能模块间的耦合,把插件技术引入GIS的二次开发可以赋予系统动态可扩展性.本文首先,介绍插件式系统的一般...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