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8篇 |
免费 | 388篇 |
国内免费 | 3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4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2305篇 |
地质学 | 1292篇 |
海洋学 | 319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54篇 |
自然地理 | 12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74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169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246篇 |
2013年 | 276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31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242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273篇 |
2006年 | 250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95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43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158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71.
太湖北岸太阳辐射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 a的太阳辐射资料,对太湖北岸城乡的太阳辐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城市太阳总辐射较郊区明显偏低,偏低幅度达到13 %以上。(2)太阳辐射量最小值一般发生在冬季,但最强太阳辐射却不一定发生在夏季。这正好与6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江南梅雨相对应。(3)太阳辐射率随云量增加而降低,5成云以下太阳辐射率变化不大,天空云量达到5成以上时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阻挡作用。晴到少云天气,霾的严重程度对太阳辐射率影响较大,重度霾太阳辐射率不到无霾日的75 %。(4)降水对太阳辐射影响很大,但降水量级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却很小。气温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很小,但白天平均气温<0 ℃和≥30 ℃时太阳辐射率却最大。太阳辐射随日照减少而降低,但在日照时数为0时仍有太阳辐射率存在。太阳辐射基本上随能见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晴朗少云的天气里,由于能见度的影响太阳辐射率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3倍。 相似文献
172.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173.
中国过去2000年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过去2ka地球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原因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与其它自然记录相比,湖泊沉积具有储存信息量大,时间分辨率高和地理覆盖面广的优势。中国80年代后期以来已陆续开展了全新世湖泊沉积与气候,环境演化研究,并有迅速发展之势,对于过去2ka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研究,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即提高核素测年的精度,建立环境指标的转换函数,注意早期化学成岩作用,选择分层湖和年层沉积,探讨气候要素有效指 相似文献
174.
ABSTRACT Developing a general framework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n-linear and adaptive nature of farmers facing water resources scarcity is a challenging problem. This paper integrates agent-based modelling (ABM) and a data mining method to develop a hybrid socio-hydrological framework to provide future insights for policy-makers. The data associated with the farmers’ m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fterwards, the association rule was employed to discover the main patterns representing the farmers’ agricultural decisions. The discovered patterns were then used as the behavioural rules in ABM to simulate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has been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 main river feeding the Urmia-Lake, Iran. The outcomes indicate that farmers’ acquisitive traits and belonging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ir socio-hydrological interactions. The reported values of the efficiency criteria may support the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75.
Assessment of nutrient sources and paleoproductivity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in Longgan Lake,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ere determined in combination with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carbon and nitrogen (δ13COrg, δ15N) in a 63 cm sediment core from Longgan Lake, locat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Thes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records provide a continuous history of lake productivity and trophic state of Longgan Lake since 1890. Variations
of δ13COrg, TOC, TN and TP indicate tha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Longgan Lake increas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nd that
the trophic state of the lake shifted from oligotrophic to mestrotrophic conditions accordingly.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organic carbon (O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their natural background in the sediments using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Element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suggested increase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ake’s catchment since
1950s, were especially the utilization of artificial fertilizers amplified the anthropogenic input of N and P into the lake.
In the course of the improved availability of dissolved nutrients also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Longgan Lake increased,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of the Suess-effect corrected organic carbon isotope ratios. δ15N of bulk sediments show a marked shift towards lower values around 1950 tha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input of nitrogen
from chemical fertilizer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depleted isotopic signatures into the lake. 相似文献
176.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77.
178.
179.
采用水质监测方法对2008—2010年南太湖水域三个入湖口(小梅港、新塘港、大钱港)水体中蓝藻生物量、CODMn和DO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并通过SPSS10.0软件对蓝藻生物量与CODMn和DO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年内南太湖入湖口蓝藻颗粒数在1.0×106个/L以上范围的频率每年超过50%,最高在3.0×107个/L左右;(2)南太湖入湖口CODMn指标大部分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最高有6.5mg/L,最低约3.0mg/L;(3)蓝藻生物量与CODMn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7之间,呈现中低度正相关;(4)3年内蓝藻生物量与DO的相关性系数r介于0.30—0.50,呈现低度正相关,DO浓度有70%以上的频率大于6.0mg/L。结果表明,3个入湖口溶解氧指标能达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但有机物污染已经不容忽视,并且与蓝藻暴发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0.
在210Pb同位素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对乌梁素海沉积物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了沉积物中元素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沉积物中元素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a、Sr、Cu、Mn、P等元素随深度加深含量下降,其余元素含量随深度加深呈增加的趋势。通过对元素富集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Ca、Sr、Cu、Mn、P等元素的富集系数与其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反映了该组元素主要受沉积通量的影响;Al、K、Be、Ba、Mg等富集系数与其含量的变化趋势具明显差异,与黏土含量变化一致;而Cr、Fe、Ni、V、Co、Pb、Zn等重金属元素可能受到黏土吸附作用影响。最后,应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对元素这一环境代用指标在研究湖泊历史演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湖泊演化过程中,湖泊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入湖水量的急剧改变以及近年来河套灌区化肥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等人类活动的增强等事件,均在湖泊沉积物元素的变化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