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3篇
  免费   1474篇
  国内免费   2223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1205篇
地质学   7464篇
海洋学   42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11篇
自然地理   72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09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502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580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442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367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275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179篇
  1995年   150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在盐湖沉积演化过程中,钾盐矿物在盐类沉积的中晚期阶段才开始析出。因此,研究含盐系盐类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从侧面获取岩盐的沉积物源和成盐古卤水蒸发浓缩程度等地球化学信息,而且更能揭示古盐湖钾盐富集趋势。文章通过对库车盆地钾盐科探1井钻取的岩芯样品进行高精度采样测试,得出岩盐中Mg×103/Cl、K×103/Cl、Li×103/Cl与K+、Mg2+、Li+、Ca2+、Cl-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并与库车盆地其他钻孔中的岩盐含钾性进行对比,同时,依据钻井剖面岩性特征,与潜江凹陷和大汶口凹陷含盐系剖面进行对比,论述研究区成盐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钾盐成矿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02.
南非主要金矿集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是世界上金矿石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金矿床主要产于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1赋存于兰德盆地砾岩型建造中的"兰德"砾岩型金矿床,2产在绿岩带中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和3主要与白云岩有关的白云岩型金矿床,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兰德"砾岩型金矿床通常品位高,开采规模最大,目前采矿的深度最大,是南非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矿床成因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砂矿模式和热液模式,就目前资料来看笔者等认为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矿化阶段;绿岩带型金矿床则以巴伯顿地区为代表,矿床具有规模大、易开采等特征,因此在南非金矿床开采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剪切带中,矿床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火山成矿模式、转换滑脱构造模式和构造交叉模式。  相似文献   
803.
李聪  陈世悦  张鹏飞  冯建松  王倩  李旭  史英  左虎 《地质论评》2014,60(5):1167-1174
通过对研究区加里东期沉积物的野外地质调查、剖面横向对比和岩相古地理编图,发现研究区加里东期主要发育五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碳酸盐岩陆棚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陆棚相、冰海相、欠补偿型硅质岩—页岩盆地相和补偿型浊积岩盆地相。剖面横向对比显示,研究区加里东期沉积物由西向东为连续相变沉积,横向上各种沉积相指状交叉、相互过渡;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加里东期湘东南—赣西地区主要发育硅质岩—页岩盆地相和浊积岩盆地相两大相带,从南华纪—奥陶纪时期两大相带的发育规模略有差异,在两大相带的结合部往往发育两种沉积相的交叉过渡带。笔者认为该区沉积相的过渡性质对探讨华南洋加里东期属性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4.
右江沉积盆地印支-燕山期金矿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疆丽 《地质与勘探》2014,50(1):105-113
[摘 要] 滇黔桂接壤区卡林型金矿床含矿建造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印支期的演化息息相关,本文以翟裕生等确立成矿流体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将右江沉积盆地中金矿床按照成矿流体输导体系的不同划分为断裂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不整合面构造输导成矿子系统、岩性输导成矿子系统。以典型矿床为载体,初步探讨了各成矿子系统的成矿要素、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作用产物,并建立了该成矿系统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05.
An understanding of paleonvironmental and paleocean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Atlantic Ocean during the Palaeogene is prevented by the lack of precise tools to date and correlate the sedimentary units. Palynological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Man Aike Formation, which crops out southern Lago Argentino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Austral Basin (50°21′45″S–72°14′30″W), contain well preserved marine organic dinoflagellate cysts, which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biostratigraph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Herein we describ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n Aike Formation's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and compare them to similar assemblages collected in the same basin in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Río Turbio Formation using Composition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Man Aike Formation are highly correlated to the assemblages from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Río Turbio Formation from outcropping sections (51°31′13″S–72°15′11″W) and with the lower part of sediment cores drilled by Yacimientos Carboníferos Fiscales in the Río Turbio Formation area. These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show a very low correlation with the assemblage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Yacimientos Carboníferos Fiscales's cores. The comparison of our results with the high-resolution Southern Pacific Ocean dinoflagellate cyst zonation for the late Palaeocene to late Eocene allow us to date some of the dinoflagellate events recorded in formations of southwestern Patagonia. The assemblages from the Man Aike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Río Turbio Formation relate to the zones SPDZ11 and SPDZ12 and are assigned to the mid-middle Eocene (late Lutetian to early Bartonian). The biostratigraphy proposed herein constrains the age of the Man Aike Formation and equivalent units based on calcareous microfossil data, mollusks affinities and 87Sr/86Sr isotopic values to an age ranging between ∼42 and 39 Ma. The assemblages from the upper part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Río Turbio Formation relate to the SPDZ13 Zone,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ate Eocene (early Priabonian). The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latively warm, marine open waters in an inner-shelf environment for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ctions, the assemblages suggest shallow marine waters associated with coastal areas and high trophic levels,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freshwater inputs.  相似文献   
806.
朱小辉  陈丹玲  刘良  赵姣  张乐 《岩石学报》2014,30(3):822-834
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在柴北缘西段绿梁山大平沟地区出露一套弧后盆地型蛇绿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变质橄榄岩、变火山岩、变辉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其中变火山岩具有LREE亏损,类似N-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同时又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形成在弧后盆地环境。斜长花岗岩为低钾准铝质花岗岩,具有LREE略微富集,HREE平坦的稀土配分型式,显示强烈Eu正异常,其εHf(t)值介于13.7~15.3之间,为变辉长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温压条件可能为P=0.8~0.9GPa和T=~800℃。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变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535±2Ma,斜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493±3Ma,指示本地区弧后盆地拉张时限至少介于493~535Ma之间,而柴北缘地区古大洋俯冲消减作用应早于535Ma。  相似文献   
807.
甘肃北山红石山蛇绿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红石山蛇绿岩位于中蒙边境附近,出露于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蛇绿混杂岩带最西段。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红石山蛇绿岩中的玄武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皆显示类似MORB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Na2O+K2O(2.99%)和P2O5(0.08%),中等含量TiO2(1.46%);L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具平坦型和轻稀土略微富集的特征。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型式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的特征,HFSE变化相对较为稳定。红石山蛇绿岩中的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346.6±2.8Ma,代表该蛇绿岩形成时代,即为早石炭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红石山蛇绿岩可能为石炭纪大陆裂谷向大洋转化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初始小洋盆,其向西可与新疆境内的巴音沟蛇绿岩对比,二者同属“红海型”洋盆初始洋壳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808.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809.
葛永学  江涛  梁楚坚  王秀丽  董向 《水文》2014,34(1):72-77
文章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经典退水曲线对西江上游主要站点枯季日平均流量进行研究,所率定的退水系数经验证精度较好,能够反映所在流域的径流特性。通过退水系数与流域面积、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度、多年平均径流深等流域特征关系的分析,发现退水系数值(1)对降雨和蒸散发的变化不敏感,整体上随流域面积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2)随地形高差和下垫面透水性的下降而减小;(3)对喀斯特岩溶地貌尤其敏感,表现为退水系数值较非岩溶地区偏大;(4)随多年平均径流深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具有指数函数关系。退水系数与流域特征因子的这些规律,可为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10.
在简要分析全安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划分地下水类型基础上,对盆地西部周地—暖水塘地区地下热水形成原因、赋存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裂隙沟通深部地下热水是盆地热水来源的主要原因;采取地下热水样品并开展氢氧稳定同位素、逸出气体、水化学成份测试,认为地下热水由大气降水补给,长期水动态观测结果也显示大气降水与地下热水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