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5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562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1290篇
海洋学   66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20?????????????????????????????????????????μ??Σ???????????μ??о???????????·?????????????????о???????????????????о????????????δ????????о??????  相似文献   
992.
卧龙湖煤矿北二采区岩浆岩侵入8煤层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该区煤层中构造煤比较发育,瓦斯富集问题较为突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测井曲线进行约束反演得到的波阻抗作为外部属性,并使用step-wise属性选择法确定合适数目的地震属性,利用概率神经网络技术(PNN)对该区进行孔隙度预测反演。孔隙度反演结果与波阻抗反演结果的对比表明:孔隙度较波阻抗对于识别瓦斯富集带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概率神经网络具有高稳定性、计算精度高等特点,可作为研究构造煤发育和瓦斯赋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3.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板块构造理论,依据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相关科研成果,对辽宁地壳发展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辽宁地壳发展可暂划分为早前寒武纪大陆增生构造体制和中元古宙以来的板块构造体制.中太古代-古元古代发现了绿岩地体和古元古宙裂谷,因此将早前寒武纪视作原始板块,中元古代-古生代视作古板块,中生代以来视作现代板块.在此基础上对辽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辽宁Ⅰ级构造单元为塔里木-华北板块.Ⅱ级构造单元为天山-赤峰陆缘活动带和华北陆块.Ⅲ级构造单元5个,分别为建平-西丰华力西陆缘造山带、冀辽地块、铁岭-清原微地块、辽吉地块及下辽河-辽东湾新生代裂谷.Ⅳ级构造单元16个.为清楚地了解辽宁地壳发展演化特点,对5个Ⅲ级构造单元地质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95.
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石变形声发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声发射的物理特征,需要不断发展声发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声发射观测系统的记录能力在成倍提升,实验中产生的数据量也大幅增加,这对声发射数据存储、处理和系统地开展岩石变形声发射实验提出了挑战。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文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实验室声发射实验数据服务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积累,还实现了数据处理方法的积累和共享。加之与设备无关的声发射数据访问接口的实现,降低了数据访问与处理的门槛,提高了数据的使用率和处理效率。该系统能够满足科研和程序开发用户的需要,能够减少现有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可以将其解决方案推广,应用于其它实验数据,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综合物探法进行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板堆石坝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尚未见到较为成功的探测报道,采用的单一物探方法的探测成果准确率又偏低.因此,如何提高探测准确率是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面板脱空探测的实例,介绍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大坝脱空探测是可行的,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大牛地气田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牛地气田下石盒子组的盒2、3段具有3种类型的气层,即正常Ⅰ型气层(具有高电阻率和相对较低的声波时差)、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和Ⅲ型低密度气层。其中前两类气层主要为高产气层。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特殊测井资料结合其他地质研究资料,分析了Ⅱ型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气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微裂缝和好的储层物性引起的泥浆侵入,储层微孔喉发育引起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以及绿泥石黏土矿物包壳等因素是形成这类气层的主要原因,其中微裂缝是主要成因。结合裂缝预测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类气层在平面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8.
The sea anemones Calliactis conchicola Parry, 1952 and Paracalliactis rosea n.sp. are describe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hormathiid genus Paracalliactis for New Zealand. Calliactis conchicola occurs with living gastropods, hermit crabs, and a true crab, and Paracalliactis rosea occurs with hermit crabs and a true crab.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 the two anemones suggest that the genera Calliactis and Paracalliactis may not be as discrete as was indicated by earlier reports.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海流测速数据,必须进行误差分解和校正。通过分析相控阵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PAADCP)测试海流流速的原理,提出了海试数据粗差区别与动态校正的算法,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降低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建立了海流流速的误差分析与校正方法。利用海试实测的垂向流速数据,分析了一般情况下的海流流速的误差,得到垂向流速的均值±0.02 m/s,误差精确度小于0.23 m/s,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所得算法和方法对于海流测速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后处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An array of three seafloor transponders was acoustically surveyed to centimeter precision with a deeply-towed interrogator. Measurements of two-way acoustic travel time and hydrostatic pressure made as the interrogator was towed above the array were combined in a least-squares adjustment to estimate the interrogator and transponder positions in two surveys spanning two years. No transponder displacements were expected at this sit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Juan de Fuca Plate (48?11′ N, 127?12′ W) due to the lack of active faults. This was confirmed to a precision of ±2 cm by least-squares adjustment. Marginally detectable blunders in the observations were shown to affect the transponder position estimates by no more than 3 mm, demonstrating the geometric strength of the data set. The accumulation of many hundreds of observation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computational burden on the least-squares inversion procedure. The sparseness of the normal matrix was exploited to reduce by a factor of 1000 the number of calculations. The acoustic survey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near-bottom sound speed fields during the two surveys were in better agreement than inferred from yearly single-profile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TD)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