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6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602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562篇
地质学   1340篇
海洋学   691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井间声波层析成像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叙述了在大港油田进行的羊11~12井和羊11~13井及港9~72~1井和港8~71~1井井间声波层析试生产的成果,层析图上含油砂体在二口井边棱的深度与以往地质和测井解释的油层深度相吻合,层析解释深度和测井解释的油层深度最大差异为0.8 m~1.6 m,并圈定了含油砂体的分布形态。表明了井间声波层析成像技术对查明油层横向分布,确定油层尖灭位置和圈定含油砂体的分布形态是有效的,同时也显示出井间声波层析成像作为一种油田开发、监测技术更具有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12.
Kozo  Uto Yoshmjki  Tatsumi 《Island Arc》1996,5(3):250-261
Abstract Quaternary volcanism of the Japanese Islands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mental petrology,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volcanoes and spatial geochemical variations. The dehydration of amphibole and chlorite at a 110 km depth and of phlogopite at ∼180 km in the downdragged hydrous mantle layer would result in the occurrence of two volcanic chains parallel to the trench axis. Long-term subduction of the old Pacific plate and recent subduction of the young Philippine Sea plate beneath East Japan and West Japan volcanic belts respectively, would be critical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nsity, style and geochemistry of Quaternary volcanism between the two volcanic belts. The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in Northeast Japan and those in the Ryukyu arc is typical of 'island-arcs' having low LIL/HFS element ratios, while alkalic basalts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side in Southwest Japan have high LIL/HFS ratios similar to intra-continental or oceanic island basalts. Across-arc variations in eruptive volume and distributional density of volcanoes and in geochemistry are documented in Northeast Japan and are well explained by the decreasing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toward back-arc side, and the difference in geochemistry of fluids supplied by the downdragged hydrous layer.  相似文献   
913.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均匀温度状态下声学验潮仪潮高示值修正公式的推导、误差分析及应用验证。  相似文献   
914.
船载式远程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各种水声定位跟踪系统的特点,由此可明显看出长基线模式的船载式水声定位跟踪系统将兼有使用方便、适用性强、定位精度高、作用距离远的优点,仔细分析了要实现这类系统的关键技术难题,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一个船载式远程高精度水声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该系统还率先突破了主动式水声定位系统中非模糊距离Rmax=CT的原理性限制,使系统可进行远程,高数据率跟踪定位  相似文献   
915.
华南大陆的结构、属性、过程与动力学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钦杭构造带东段为主要研究地区,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变质变形研究、年代学分析,结合反射地震剖面,探讨了华南大陆东部几个科学问题。(1)江南造山带形成于新元古代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软碰撞”作用,可划分为扬子板块南缘、扬子—华夏汇聚带和华夏板块北缘3个构造单元,江南断裂带和武夷山—遂昌断裂带分别为江南造山带的北界和南界。(2)扬子—华夏板块汇聚带由多个小板块拼合而成,其间有多条缝合带,大约900 Ma开始汇聚,760 Ma全面闭合,850~780 Ma为活动高峰期,具有递变式的汇聚拼合过程,由南向北发展,先斜向俯冲,后右旋走滑,最晚集中在中部活动。(3)华南大陆东部为中生代奠定的构造格架,主要构造为一系列北东走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大量地壳范围内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逆冲,可下切到中—下地壳。(4)华南大陆燕山晚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广泛发育,存在“华南热隆”构造,震旦系内的滑覆构造典型,同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热液成矿。(5)华南大陆构造演化为:850 Ma扬子—华夏板块递进式汇聚,760 Ma全面拼合,江南造山带形成;600 Ma华南大陆盖层发育;430 Ma钦杭构造带受南部构造影响;220 Ma钦杭构造带受北部远程构造影响;160 Ma逆冲推覆构造产生;140 Ma大规模伸展,构造-岩浆-成矿关系密切;随后江南持续隆升,华南强烈热隆。  相似文献   
916.
位于北山中带的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带是北山地区出露最好的蛇绿岩带之一,枕状玄武岩和堆晶辉长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亏损-平坦的分配模式,(La/Yb)N=0.47~1.62,类似N-MORB;而相对于N-MORB则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与典型岛弧火山岩相似;即基性岩类同时具有类似岛弧火山岩和洋中脊...  相似文献   
917.
918.
919.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的地区。该地区与东北及华南地区一样,也存在着岩石圈减薄和岩石圈破坏的现象。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与新生代的橄榄岩包体地热值分别为40mW/m~2和80mW/m~2,地热增高是岩石圈破坏的重要因素。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的GRACE卫星布格重力异常呈巨型环状展布,可能是地幔亚热柱所致。区内郯庐断裂带呈NNE向纵贯切割,最新的地震反射剖面成果反映,该断裂带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正断层,所组成的大型"花状"复杂断裂构造带,切穿地壳、莫霍面,直至岩石圈地幔,起到破坏岩石圈的作用。S波速成像结果证实,在苏鲁造山带下方,分布的碎块状波速扰动带延伸300km,应是中生代扬子板块走滑俯冲、断离、折返的产物;而在渤海湾盆地下方,下地幔也存在陡倾的破碎带,延伸300km,在岩石圈76km处及其深部,S波速降低,扰动很剧烈,可能是地幔柱头部呈粗大状的反映,故可认为渤海湾盆地是由蘑菇云状的地幔柱形成。再从华北克拉通的大陆根来看,东部为A型反时针pT轨迹麻粒岩分布,而中西部则为B型麻粒岩,这是因为东部新太古代绿岩带中赋存有科马提岩,其岩浆温度可高达1 600℃,如用幔柱构造模型解释成因最为合适。通过研究近年大量地震反射P波和S波层析资料,华北克拉通的东部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及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地幔热柱上隆的相互作用,深部的地幔流体常沿构造破裂带运移,促使岩石圈拆沉,并发生热侵蚀作用,形成酸性大火成岩省(SLIP)、裂谷型盆地的广泛分布和成矿成藏作用的"大爆发"。由此认为,建立区域构造模型将有利于指导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20.
杨光华  王俊辉 《岩土力学》2011,32(Z1):33-37
根据原状地基的载荷试验曲线,对于试验曲线为任意形式的情况下,提出了直接应用实测压板试验的P-S曲线,依据应力水平确定原状土切线模量的一般方法,建立了应力水平与原状土切线模量的关系。用该切线模量对地基沉降进行分层总和法计算,反映了原状地基土的特点和土的非线性,可以用于较准确地进行地基的沉降计算,且可以计算地基的非线性沉降过程,同时可以克服原切线模量法中假设压板试验曲线为双曲线方程的限制,使原状土切线模量法能应用于更广的范围。通过实例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