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5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562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1290篇
海洋学   66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134篇
自然地理   2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92.
93.
The so-called S reflector is a group of bright, continuous reflections underlying the landward-tilted fault blocks of the west Galicia rifted margin, 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the lop of an intrusion, a detachment fault, an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To constra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eflector, we have carried out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se reflections. We compare the waveforms of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and its first multiple, both to determine the amplitude of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and to show (hat the seafloor is in effect a spike in the reflectivity series so that the seafloor reflection can be used as the far-field wavelet, including both source and receiver ghosts. We compare (he waveform of the seafloor and 5 and show that, within the resolution of our data, S is a reflection from a step increase in acoustic impedance. This result is confirmed through complex trace analysis, and in particula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polarity of 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function: S is consistently positive polarity, and shows no significant frequency anomaly. Simple modelling shows that S is very unlikely to be a reflection from a thin layer. We thus conclude that S is probably a single steplike interface. From the varying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data, we determine a value for the effective Q between S and the seafloor, and use this to assess the amplitude loss due to attenuation and scattering. We us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eafloor and the S reflection to constrain the amplitude of S, and estimate 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for S of at least 0.2 in places, decreasing landwards. By analogy with structures developed in the highly extended regions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we consider that the most likely interpretation of S is as a sharp west-dipping detachment fault separating a 'granitic' upper plate from a higher-velocity lower plate, locally probably serpentinized mantle.  相似文献   
94.
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论述了板块构造与金矿成矿的关系,指出与金矿有关的主要板块构造环境是裂谷带,岛弧地带,深大断裂带和碰撞带,不同大地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具有专属性,这种专属性随着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旋回性发展具有时空复合特征。  相似文献   
95.
分离的大陆板块边缘镁铁-超镁铁岩系Th/Hf—Ta/Hf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了Th/Hf-Ta/Hf关系判别岩浆岩源区大地构造环境机理的基础上,根据世界上典型大地构造环境区岩浆岩系的Th、Ta、Hf特征,提出了分离的大陆板块边缘镁铁-超镁铁岩的Th/Hf—Ta/Hf判别标志:Th/Ta=1.8~4.0,Ta/Hf>0.1。  相似文献   
96.
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陈发景  汪新文 《地质论评》1996,42(4):304-310
文章讨论了含油气盆地地球动力学模式,其中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使得能够提出一种根据盆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和地球动力学模型进行划分的含油气盆地分类;(2)尽管我们有一些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但其成因机制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3)通过大陆内裂谷火山岩化学成分、地温场、构造变形、岩石圈结构以及区域板块构造背景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六种大陆裂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4)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其周缘造山带密切相关,其地球动力学模式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冲断带构造负载的挠曲响应;  相似文献   
97.
丁兆明  魏春生 《地球科学》1997,22(2):171-176
新疆西准噶尔金矿成矿域是大区域内成矿单位,成矿域中所有金矿床(点)均产于地壳构造活动带。富含金的地幔物质沿深大断裂上升侵位,分熔,产生岩浆,火山活动,壳下重熔再熔、火山物质沉积变质作用,在漫长的华力西期经历反复多次的构造变动,形成超基性-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含金建造,是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志华 《地质论评》1997,43(1):10-16
秦岭造山带具有复杂和长期演化的历史,本文对秦岭造山带的主造山期,结构特征(包括构造单元划分),构造体制和发展演化等进行了综合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
从层序地层学研究试论华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季强  章雨旭 《地质论评》1997,43(3):241-248
华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过渡沉积可划分为三个层序:凤山层序、两河口-红花园层序和大湾层序,凤山层序与两河口-红花园层序之间的界面为Ⅱ型层序界面(SB2),而两河口-红花园层序与大湾层序之间的界面为I型层序界面(SB1)。华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应置于两河口-红花园层序的海侵体系域的下界面,在徐州地区为三山子组(狭义)与韩家组之间,在北京西山为韭园组微晶丘与冶里组之间。  相似文献   
100.
本文介绍了对钢板桩码头岸壁进行的原体观测试验,通过观测钢板桩的挠度、作用在钢板桩上的土压力以及拉杆轴向拉力,可以了解板桩岸壁在回填土的作用下,其结构各主要部分的受力及变形情况,为今后同类型结构的合理分析和设计以及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有关条文的编制,提供了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