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研究所(MRI)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气环流模式在高、中、低三种分辨率下的AMIP试验结果,评估了其对华南春雨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比较了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水平分辨率(120 km、60 km和20 km)的模式均能再现北半球春季位于中国东南部的降水中心。相较于120 km模式,20 km模式能够更为合理地模拟出华南春雨位于南岭—武夷山脉的降水中心。水汽收支分析表明,60 km、20 km模式高估了水汽辐合,使得华南春雨的降水强度被高估。在年际变率方面,在三种分辨率下,模式均能较好地再现观测中El Ni?o衰减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以及华南春雨降水正异常。较之120 km模式,60 km、20 km模式模拟的降水正异常的空间分布和强度更接近观测,原因是后者模拟的El Ni?o衰减年春季华南地区的水平水汽平流异常更接近观测。本研究表明,发展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是提高华南春雨的气候态和年际变率模拟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周年。回眸80年,从1940年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到1953年重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再到1999年地理研究所和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整合形成现在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几经变迁,历经三代人努力,研究所始终如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着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创新发展,为国家建设发展和生态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适逢建所80周年,本文回顾地理资源所发展历程,总结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凡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20,51(4):664-67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她的70年光辉历程是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缩影,是新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自主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本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主要发展历程,回顾70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围绕新形势下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改革发展举措,讨论和展望研究所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福元 《岩石学报》2021,37(1):284-316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大地构造学、地震学、土壤学、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是民国时期我国最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单位。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被正式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当时新中国地质工作"一元化"的要求,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的部分地质研究人员也一同并入该研究所,使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地质研究机构。1952年6月开始,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开始分流。首先是研究所的古生物研究人员分流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它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1952年9月,研究所土壤研究室扩充建设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1952年底左右,因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大批科技人员分流到刚成立的地质部及所属的地质勘探队。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传承和延续,而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已于解放初期解体或撤销的观点与史实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我所30年来,在基性、超基性岩及有关矿产研究方面的基本概况、取得的进展及今后一些展望。其中所列进展主要包括:岩浆矿床学、岩石及成因学、岩浆建造学及矿床评价和预测等四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previously misplaced species of an ant-like stone beetle from Spanish amber (Albian) is clarified. Specimens of Kachinus magnificus (originally placed as incertae sedis within Scydmaenitae) were re-examined and their characters were found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type species of Kachinus from Myanmar amber. Consequently, Archeutheia gen. nov. is proposed to accommodate the Spanish species, resulting in Archeutheia magnifica comb. nov. Moreover, in a comprehensiv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rcheutheia was placed as a sister group to extant Eutheia, within the tribe Eutheiini of Cephenniitae. A specimen of an undetermined genus from Myanmar amber clearly belonging in Cephenniini is also recorded. Both taxa represent the first definite Cretaceous Cephenniitae, a supertribe whose recent members are distributed on all continents but are especially diverse in the Oriental and East Palaearctic regions. This finding demonstrates a diversification of two presently most species-rich tribes of Cephenniitae already in Early Cretaceous. Archeutheia is strikingly similar to the extant species of Eutheia and Veraphis, showing male dimorphic characters (modified protrochanters) and antennal cavities characteristic of Palaearctic Eutheiini. This fact suggests a long morphological stability in the supertribe. A previously proposed hypothesis of an early presence of the Cephenniita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for the first time supported by the fossil record, and the palaeolocalities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east Asia) demonstrate a wide distribution of Cephenniitae in the Cretaceous and an early split of its ancestral lineage.  相似文献   
17.
A recently discovered articulated partial skeleton of Ornithomimu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Dinosaur Park Formation of Alberta, Canada is remarkable in 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preservation of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including feathers. It is the first ornithomimid to preserve a tail bearing extensive plumaceous feathers that are slightly more elongate in comparison to those present on the remainder of the body. However, the underside of the tail and the hind limb distal to the middle of the femur appear devoid of plumage. Overall, the plumage pattern in Ornithomimus is similar to that of Struthio camelus (ostrich) and other large palaeognaths, indicating a probable function in thermoregulation. The specimen also preserves the body outline around the legs, including a skin contour anterior to the femur, analogous to skin webs in extant birds. Whereas the knee web of birds bridges the knee to the abdomen, in Ornithomimus it spans from the mid-femoral shaft to the abdomen, and is herein referred to as an anterior femoral web.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such soft tissue structures in non-avian theropods. It may indicate that the resting position of the femur was positioned more anteroventrally in ornithomimids than in most theropods, and in that sense may have been transitional to the situation in modern birds.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huxleyi-Gephyrocapsa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藻化石组合代表一个气候期,它们分别与标准气候期的玉木亚间冰期,晚玉木冰期和冰后期相当。  相似文献   
19.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分析化学测试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沂  张勤 《物探与化探》1997,21(6):418-424
本文介绍物化探研究所1988~1997年十年中化探分析测试技术的新进展。文章中就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多元素分析系统、分析仪器的研制、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诸方面的情况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