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8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854篇
地质学   1265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41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113.
114.
青藏高原南部天然地震体波的层析反演图像描绘出拉萨地体内在15~90km深度内低速异常的分布特征。在研究速度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熔融程度与纵波波速呈倒数衰减的特性,论证了拉萨地体中低速体的出现与壳内的局部熔融有关。壳内局部熔融则来源于板块俯冲、地壳增厚产生的热而非幔源侵入所造成。同时,也发现了在拉萨以东中下地壳低速体有向东发展的趋势。大面积部分熔融层分布的深度范围约在15~35km处。另外,据藏南地区的SKS波分裂时间延迟很小的特点,推测藏南地幔中可能不存在各向异性,也就是没有足够的热源使各向异性矿物的品格重新定位。这从另一方面佐证了部分熔融仅存在于地壳内而不是地幔中。  相似文献   
115.
Macropores are subsurface connected void spaces caused by processes such as fracture of soils, micro‐erosion, and fauna burrows. They are common near streams (e.g. hyporheic and riparian zones) and may act as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betwee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s, affecting hydrologic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We tested the hydrologic function of macropores by constructing an artificial macropore within the saturated zone of a meander bend (open macropore, ‘OM’) and later filling its upstream end (partially filled macropore, ‘PFM’). For each treatment, we injected saline tracer at an upgradient monitoring well within the meander and monitored downgradient hydraulics and tracer transport. Pressure transducers in monitoring wells indicated hydraulic gradients within the meander were 32% higher perpendicular to and 6% higher parallel to the macropore for the OM than for the PFM. Additionally,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measured via falling head tests were 29 to 550 times higher along the macropore than in nearby sediment. We us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obes in wells 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aging to track solute transport. Transport velocities through the meander were on average 9 and 21% higher (per temporal moment analysis and observed tracer peak, respectively) for the OM than for the PFM. Furthermore, temporal moments of tracer breakthrough analysis indicated downgradient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and breakthrough tracer curve tailing were on average 234% and 182% higher for the OM, respectively. This suggests the OM enabled solute transport at overall shorter timescales than the matrix but also increased tailing.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macropores to meander bend hydrology and solute transport.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6.
正20141074Bao Xijie(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Daqing 163712,China)Gather Optimal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stack AVA Instantaneous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17.
许越 《地质与勘探》2016,52(3):551-555
土壤电阻率是地下石油管道一个重要的腐蚀性指标,因为管道的腐蚀程度和土壤电阻率的大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四极法电阻率测量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并应用于某石油管道周围土壤的勘测,对测试数据做了处理和分析,为输油管道施工设计的防腐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在利用GNSS进行像素基电离层层析时,多尺度层析方法利用权重因子将反演区域不同像素层析模型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到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结果,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离层层析过程中不适应问题和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失真现象。在多尺度电离层层析中,不同像素尺度层析模型之间权重是影响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精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高精度电离层层析模型,考虑到权重因子存在着等式和不等式限制条件,采用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罚函数法确定不同像素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之间的权重。通过采用实测GNSS观测数据进行电离层多尺度电离层层析,对比了多尺度层析模型的各个子模型建模精度并进行分析,同时将罚函数法获得的模型精度与其他确权方法进行了对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多尺电离层度层析,且最终的层析模型精度优于其他确权方法,更优于单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119.
为检测堤坝中裂隙、洞穴及渗漏层等隐患的存在,利用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数字模型和物理模型建立的裂隙隐患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室内建立的物理模型在立体图和分层切片图中裂隙的形态有些变化,但其分布范围、位置与相对各自模型中实际的比例尺寸相差不大,说明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实际工程进行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0.
对采用形态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法和各向异性度法提取到的吉林省内深源地震以及浅源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震前地电阻率出现1~2年尺度中期异常,甚至短期异常,异常以负异常为主;(2)震前地电阻率原始月均值异常变化幅度1%,表明数字地电仪捕捉电信号灵敏度的提高,更与台址构造密不可分;(3)震前地电阻率出现异常变化,震后恢复到正常变化形态,反映出震前震中区地下应力的变化,震后区域构造应力场重新调整并逐渐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