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3篇 |
免费 | 2395篇 |
国内免费 | 14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1篇 |
大气科学 | 1770篇 |
地球物理 | 2711篇 |
地质学 | 3681篇 |
海洋学 | 1063篇 |
天文学 | 128篇 |
综合类 | 415篇 |
自然地理 | 4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18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254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98篇 |
2019年 | 379篇 |
2018年 | 322篇 |
2017年 | 300篇 |
2016年 | 320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438篇 |
2013年 | 423篇 |
2012年 | 426篇 |
2011年 | 390篇 |
2010年 | 372篇 |
2009年 | 491篇 |
2008年 | 475篇 |
2007年 | 560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404篇 |
2003年 | 341篇 |
2002年 | 340篇 |
2001年 | 233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232篇 |
1998年 | 217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135篇 |
1993年 | 127篇 |
1992年 | 100篇 |
1991年 | 87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71.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72.
973.
In the paper,the characters of surface energy budget on Huayin(Gobi)and the desert surfa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6 June to 31 August 1990 in the HEIFE have been analyzed,then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during 4-19 September 1988 in the Pilot Observation Period of the HEIF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e is in superadiabatic unstable state 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inverse humidity to form negative water vapour flux.The sensible heat flux on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is in majority,but the latent heat flux may be neglected over the Gobi and desert surface in the cloudless daytime in the summer. 相似文献
974.
975.
采用MODIS资料和美国发展的MODIS大气温、湿度廓线统计反演算法,估算大气温度、湿度廓线作为初始场,应用101层快速透过率模式(PFAAST)估算了大气透过率,并采用Newton非线性迭代算法反演中国西北荒漠戈壁地区大气温度廓线。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边界层高度及以上部分的大气温度反演得比较好,误差基本都在2 K范围内,边界层范围内的温度反演误差较大,反演误差与气溶胶光学厚度增量和地表温度估算误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气水汽混合比的关系较差。文中从敏感性试验和理论分析角度阐述了地表温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估算误差对大气温度反演误差的影响,发现不同光谱波段的地表温度权重均随地表温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增加,地表温度反演误差增加将增加地表温度权重,提高地表温度估算误差有助于提高地表温度权重的精度;荒漠戈壁地区大气边界层中气溶胶浓度较高,光学厚度较大,使边界层大气透过率降低,进而降低卫星红外遥感波段的地表温度权重和空气温度权重。由于该模式没有很好地考虑边界层中沙尘气溶胶的影响,使卫星反演的大气透过率偏高,以至于高估地表温度权重和大气温度权重,使得反演的表面温度和空气温度偏低。该研究结合太阳光度计获得的光学厚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气溶胶效应引起的大气透过率误差和表面温度估算误差进行校正,并对物理算法进行本地化改进,实现了边界层温度廓线的反演。 相似文献
976.
大气动力学方程组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基于完整的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利用无穷维动力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系统讨论了强迫耗散的非线性大气系统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将完整的强迫耗散非线性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化为Hilbert空间中一个等价的算子方程,研究了算子的性质及其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得到湿大气系统全局吸引子的存在性定理,揭示出系统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征,并把结果推广到有地形动力作用和非定常外源强迫的情形。同时探讨了大气方程组惯性流形的存在,大气多平衡态产生的根源以及强迫、耗散和非线性对系统解的渐近行为的影响。在理论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强迫耗散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存在三类时间边界层、方程组简化准则、分解算法的算子约束原则以及支撑吸引子基底的少数自由度的构造方法,探讨了理论在非线性发展方程差分格式的设计和计算稳定性分析、多平衡态的数值分析、数值模式延伸预报的改进、短期气候预测以及一类中尺度系统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指出描述长期过程动力学模式的必备条件,给出初值与模式相协调的合理解释。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7.
用有限区域风速场准确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场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流函数和速度势是气象业务和研究中常用于表述风速的一组变量。用有限区域风速场, 使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得到的流函数和速度势场重建初始风速场, 由于受区域边界的限制往往有明显的偏差。虽然有许多求解方法的研究, 但是, 至今仍尚未见到一种真正准确的求解计算方案。首先, 介绍用Arakawa A网格和D网格分布的有限区域风速场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场的一般有限差分计算方法, 探讨用它们的解重建风速场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 针对这些原因, 对给定的有限区域, 通过线性外推初始风速场, 扩展求解计算区域, 使用协调、一致的有限差分格式方案, 准确计算求解区域的边界有旋风速、散度风速和速度势的定解边界条件, 以及恰当选择流函数、速度势、涡度和散度等变量的分布网格, 设计了用上述两种网格分布的风速场准确求解流函数、速度势场的方案, 并对其正确性加以证明, 它们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Arakawa网格。用实际资料试验同样显示, 方案避免了重建风速场误差的出现, 与初始风速场相比, 全场风速最大偏差精度达到10-12m/s或以上, 在计算机精度造成的计算误差影响范围内。本文的研究很好解决了长期以来用有限区域风速场、 使用有限差分方法无法准确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8.
979.
边界层过程对\"98·7\"长江流域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ETA模式对\"98@7\"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试验研究,讨论了行星边界层过程对暴雨数值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层过程在这次暴雨预报中有重要作用.具体结论为:(1)降水大范围落区是受大尺度流场所决定的,但边界层过程对暴雨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2)不考虑边界层过程会影响对天气系统的正确预报,包括影响大气低层的运动场、水汽及大气不稳定度,从而影响暴雨的预报;(3)从时间层次上看,由于地表通量有着显著的日变化,边界层过程的作用不仅与暴雨本身发生发展及消亡的阶段有关,也与各阶段的时间(白天或夜间)有联系;(4)在空间范围内,边界层过程对大气的影响是通过大气流场重新分布来影响降水的环境条件,故地表通量分布和低层流场的相互配置作用十分重要.长江南北的情况有所不同,长江流域南侧区是地表通量的大值区,也是长江流域雨区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源区,它对长江流域的暴雨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0.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利用1980~199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336个测站1956~199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实验,研究了夏季高原上热力异常与华北汛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汛期干旱年,青藏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华北汛期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华北汛期旱年时,高原上升、高原东侧邻近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明显加强,而降水偏多年时,垂直环流减弱,华北地区为上升气流控制;夏季高原为热源和水汽汇区,它们的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有很大影响,当热源和水汽汇增强(减弱)时,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偏多).数值试验表明,高原上潜热加热异常引起青藏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亚洲季风以及欧亚中高纬地区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华北地区的降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