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18篇 |
免费 | 2986篇 |
国内免费 | 18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1篇 |
大气科学 | 2209篇 |
地球物理 | 3433篇 |
地质学 | 4621篇 |
海洋学 | 1366篇 |
天文学 | 163篇 |
综合类 | 519篇 |
自然地理 | 6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260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321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65篇 |
2019年 | 470篇 |
2018年 | 391篇 |
2017年 | 387篇 |
2016年 | 400篇 |
2015年 | 428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540篇 |
2012年 | 523篇 |
2011年 | 498篇 |
2010年 | 465篇 |
2009年 | 619篇 |
2008年 | 587篇 |
2007年 | 704篇 |
2006年 | 585篇 |
2005年 | 539篇 |
2004年 | 514篇 |
2003年 | 424篇 |
2002年 | 436篇 |
2001年 | 294篇 |
2000年 | 311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277篇 |
1997年 | 241篇 |
1996年 | 222篇 |
1995年 | 148篇 |
1994年 | 169篇 |
1993年 | 156篇 |
1992年 | 121篇 |
1991年 | 114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1篇 |
1977年 | 5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51.
952.
953.
954.
昆仑山隧道洞内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层施工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高原多年冻土世界第一长隧道——昆仑山隧道洞内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层的设计特点, 通过材料性能优选和工艺试验, 选定了适宜于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洞内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层施工的材料,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确保昆仑山隧道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55.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支持存在下地壳流动的模型。青藏高原东部和川滇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SKS波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壳-幔变形特征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个板块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壳幔变形属于垂直连贯变形,它以缩短为主,而高原外部的地壳(或岩石圈)则相对于其下方地幔运动。在高原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地幔变形过渡带。然而,高原内部的垂直连贯变形与高原内部存在大范围下地壳流动的模型不一致。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试图从地震记录中确定过渡带的位置和探讨它的流变性质。文中扼要回顾已经取得的结果,并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6.
957.
A good number of empirical formulae and methods deal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blast-induced ground vibra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suggested for estimating the attenuation of particle velocity on the ground is to scale the distance (scaled distance, SD). This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peak particle velocity when the amount of explosive charge or the distance or both are altered.Many parameters known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particle velocity have been used for particle velocity prediction equations. Some of these parameters are maximum charge per delay,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ation and shot location, burden, inelastic attenuation factor and site factors. However, the impacts of the discontinuities existing on the benches where blasts are detonated on th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 have not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se equations.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he discontinuity frequency parameter derived through geological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on the blasting benches or nearby in a quarry mine (Supren, Eskisehir) in Turkey on the propagation of blast-induced ground vibration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carried out on the benches, the model was formed by adding discontinuity frequency parameter to the particle velocity prediction model suggested by Nicholls et al. [Nicholls HR, Johnson CF, Duvall WI. Blasting vibra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structures. Bulletin no. 656. Washington, DC: US Bureau of Mines; 1971].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the discontinuity frequency in the bench on the blast-induced ground vibr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orded peak particle velocity, scaled distance and discontinuity frequency was statistically evaluated for the site.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58.
从集集地震看建筑物震害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9.21台湾集集大地震中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的建筑物震害调查资料确定出这4个主要受害地区的平均震害指数,然后义计算出这4个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谱加速度、峰值谱速度、峰值谱位移的平均值。将这些均值分别与平均震害指数进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发现峰值速度和震害指数有非常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1.0,而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指数相关性只有0.8,这说明地震动峰值速度能够体现地震动对脆性结构的破坏势,与以往将不同次地震的记录和资料混淆在一起研究而获得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有很好相关性形成了对比。 相似文献
959.
用高分辨率地震体波速度成像以及相关的地球物理资料,计算地幔垂直流动形式及流动速度,得到全球地幔流垂直运动模式.从全球尺度来看,地幔流基本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欧亚大陆—澳大利亚、北美洲—南美洲为两个大规模下降流区域,西印度洋—非洲及大西洋、中南太平洋及东太平洋为两个大规模地幔上升流区域.地幔上升流起源于核幔边界,主要表现在地幔中部和上地幔下部.地幔垂直流动速度约每年1~4cm.地幔流动对地表板块运动、海洋中脊和中隆、俯冲带和碰撞带的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地幔上升流与地表现代热点有密切关系.从东亚尺度看,地幔流大体分为三个区域:东亚边缘裂谷系和西太平洋边缘海为上升流、西伯利亚地幔深度表现为物质下降流、青藏高原—缅甸—印度尼西亚特提斯俯冲带地幔下降流,这三个区域地幔流动与地表的西太平洋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相吻合.勾勒出南海地区构造特征:从上到下的大体结构是上部呈“工"字型、中间为圆柱型、底部呈盾形的地幔上升流. 相似文献
960.
吉林龙岗火山区是第四纪活动火山,具有潜在喷发危险。通过GNSS和水准资料分析区域三维地壳运动,得出2011—2019年相对欧亚板块水平运动以东南向为主,速度<10 mm/a。敦化-密山断裂以东受日本2011年“3·11地震”影响强烈,现以拉张运动为主;近年来水准资料揭示火山区垂直运动以隆升为主。2014—2019年的InSAR资料显示隆升集中在靖宇一带。结合MT剖面反演得到的深部电性结构,龙岗火山区西侧高阻体分布在深度18 km以上,金龙顶子火山下方最浅。中部为早期喷发形成的火山,下方高阻体分布在深度40 km以上,东侧抚松一带分布在深度约20 km以上,地壳范围内的高阻结构表明岩浆已固结。高阻结构层可分辨出断层两侧电阻的差异性。高阻体下方存在大规模低阻结构,推测为中下地壳岩浆系统。金龙顶子火山深度10 km以下的低阻结构可能为岩浆通道,并与中下地壳岩浆系统相连。东侧区域岩浆平均深度约30 km,相对较浅。龙岗火山区幔源物质的上涌及间断性的向上运移引起地壳隆升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