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6篇
  免费   1386篇
  国内免费   1312篇
测绘学   299篇
大气科学   455篇
地球物理   2258篇
地质学   3504篇
海洋学   668篇
天文学   167篇
综合类   403篇
自然地理   39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276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357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15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61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泥石流调查遥感解译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在分析总结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就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遥感解译应用,提出了基于虚拟GIS和水文空间分析的遥感解译方法(RSVH)。该方法综合利用虚拟GIS、遥感图像数字处理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将大尺度区域降级为较小尺度的空间逻辑单元。针对各单元应用遥感影像和高精度DEM数据创建三维虚拟场景。同时叠加地形、地质、岩性、土壤、灾害等具有丰富属性信息的图层,较好地解决了大尺度区域范围内遥感解译工作面临的困难。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2.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Group K-Nearest Neighbors (GKNN) queries in spatial network databases, and suggests a novel approach based on real network distances. This approach essentially uses network Voronoi diagram properties together with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 network expansion for determining the inner network distances that are needed to obtain GKNN queries.   相似文献   
63.
大别山南部宿松群的组成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对大别山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对宿松群的组成和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宿松群可解体为以变质侵入岩为主的蒲河杂岩和变质沉积岩为主的宿松岩群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别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和蒲河组的范围内,组成岩石变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原岩主要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和柳萍组范围内,组成岩石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可分为大新屋岩组和柳坪岩组,是不整合在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64.
A geological study of the hitherto poorly described Neoproterozoic Gifberg Group, with emphasis on lithogeochemistry and O, C and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carbonate-dominated Widouw Formation (Vredendal Outlier, westernmost South Africa) revealed that the entire group is an equivalent of the relatively well constrained Port Nolloth Group in the external, paraautochthonous part of the Pan-African Gariep Belt further north. Thus, the Vredendal Outlier can be regarded as the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Port Nolloth Zone. Two diamictite units are recognised in the Vredendal Outlier, which can be correlated respectively with the c. 750 Ma Kaigas Formation diamictite and the 583 Ma, syn-Gaskiers Numees Formation diamictite in the Gariep Belt proper. The dominating carbonate unit in the studied area is post-glacial with respect to the older of the two diamictite units. The combined textural, structur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arts of the variably dolomitised limestone succession represent former evaporite beds. Sedimentation in a restricted, very shallow and proximal basin led to a wide range in C isotope ratios (δ13CPDB from − 4.2 to + 4.8‰), very high Sr concentrations (derived from original anhydrite) and initial 87Sr/86Sr ratio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0.70785) than those of coeval seawater. As C and Sr isotopes are commonly used for chem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high Sr concentrations in Neoproterozic carbonates are often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former aragonit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uld be used as warning against uncritical use of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parameters for describing ancient seawater composition. Thus C and Sr isotope ratios alone in N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may be less powerful proxies of ancient seawater composition, and high Sr contents are not necessarily indicative of an “aragonite sea”, as previously inferred.  相似文献   
65.
大别山黄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新的地质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山黄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体,表明大别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壳内也有近水平的分层性。反映有流变性和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与大型薄皮构造理论对岩石圈性质的认识一致,因而在其运动过程中应服从薄皮构造的运动规律。结合以往对大别山区划分的岩石一构造组合,在前人对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质解释的基础上,对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解释,并建立了大别山造山带在此剖面上的两维几何结构。剖面南部为造山过程中形成的背斜构造。地表15km深度内为由碰撞混杂岩组成的扬子与中一朝大陆之间的主滑脱带。剖面中部为造山期后的侵入体。剖面北部为主滑脱带的根带(通常认为的缝合带),根带被中生代形成的晓天磨子潭断裂带切割。剖面最北端为变质复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脱带的反向冲断带。推溺l下地壳的断开距离在扬子大陆俯冲时(三叠纪前)规模较大,然后逐渐缩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规模。  相似文献   
66.
徐刚郑达兴  李述靖 《地质通报》2008,27(11):1837-1845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7.
为查明马家街群发生接触变质作用的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隆起的美作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为0.12~1.04,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9.0±3.6) Ma(n=14,MSWD=5.9),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美作岩体与佳木斯地块南部的青山、楚山和柴河岩体形成时代一致,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式和Eu负异常以及明显的Nb、Ta、Sr、Ti亏损的特点显示为壳源成因的火山弧花岗岩;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的消减作用有关,该期花岗岩的就位导致马家街群发生了接触变质作用.美作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马家街群的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8.
苏德尔特油田贝16断块兴安岭群沉积特征与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及开发动态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德尔特油田贝16断块兴安岭群储层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兴安岭群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前缘的沉积,其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不等粒砂岩及粗砂岩储层物性最好,河口坝中粒砂岩次之,远砂坝粉砂岩最差;除了Ⅱ油组以外,其它油层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应当根据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69.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储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其岩性为粗粉晶—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石化的机理为混合水白云石化。岩溶作用具有多期性,包括沉积期岩溶、风化期岩溶、埋藏期古岩溶和褶皱期古岩溶等,以风化期岩溶为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它与埋藏期胶结一同作用使孔隙度由原来的15%左右骤降至2%~3%左右。随着后来的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部分储层的孔隙度又扩大到4%~5%左右,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70.
针对野外数据采集参数对分辨率的影响,对资料处理过程中静校正、反褶积、速度分析、Q补偿及谱白化等几个重要模块原理进行分析,指出在高速岩层中数据采集,应采用小药量激发,小道距,小排列,全三维,不组合、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高密度多点采集,能够充分保护有效地质信息的高频成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高分辨地震勘探的要求。资料处理过程中,在保证同相叠加和高信噪比的前提下,采用提高分辨率的模块以弥补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损失的高频成份。实践证明通过高保真、宽频带数据采集和高信噪比前提下的高分辨率数据处理,完全能够为矿井采掘提供高精度地震勘探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