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616篇
地质学   379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选取断层距小于200 km的64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 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值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具有周期长、幅值小的特点.速度脉冲周期主要分布在6~14 s之间,其中51MZQ台沿平行断层的分量脉冲周期最大为14.2 s,速度脉冲幅值与Chi-Chi 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相比明显偏小.(2) 速度脉冲记录出现在沿着地震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上,且与地表断裂的距离都在30 km以内,这些长周期速度脉冲的形成可能主要由破裂传播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3)速度脉冲的周期随矩震级呈对数线性增大,且随断层距增大有减小趋势.在矩震级小于Mw7.5时,观测到的地震动脉冲幅值为50~150 cm/s之间,与100 cm/s的典型断层滑动速率非常接近;而震级大于Mw7.5时,断层距10km范围内脉冲的幅值已经超过100 cm/s,个别记录的脉冲幅值甚至达到200 cm/s,远超过前人给出的饱和值,这可能与大的永久形变或该处土层介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942.
运用数学语言对四种映射原则进行阐述,得到四种映射原则对应的数学映射关系;为方便地震动衰减关系转换数值计算设计了计算流程;并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区,导出了云南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四种数学映射关系和设计的数值计算流程在转换过程中是可行的,最小扭曲映射原则、最小扭曲可逆映射原则得出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要优于IR映射原则、IM映射原则得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3.
分形滤波(S-A)技术能够有效地揭示地球物理场的空间相关性,对背景场以及异常场进行分解。应用分形滤波(S-A)技术分解内蒙古某银矿区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结果表明:对研究区高精度磁异常进行了有效分解,获得了研究区背景场以及异常场特征,并剖析所获得的异常场,分解异常8处,并据此结合地质情况提出研究区的成矿有利区。  相似文献   
944.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近断层地面运动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s7.1级地震.地震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发生在震中东南的玉树县城.我们利用反演远场地震波形得到的震源破裂模型和Crust2.0提供的当地的地壳模型,计算了近断层地面运动(速度场和位移场),再现了地震发生时当地的地面运动图像.根据这个图像,震源的单侧破裂过程导致了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地震波自震中向四周扩散开去,但沿着断层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地震波的幅度更大、波峰更密.玉树县城恰好位于地面静态位移较大的区域,也位于较强烈的位移波和速度波穿越的地带.与实际的地面运动相比,虽然我们的计算还不够精确,但无容置疑,破裂过程导致的多普勒效应是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5.
德州70 cm高度气温与地面温度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统计学和气象学原理,对德州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德州70 cm高度的气温(用T70表示)与地面温度(用T0表示)中08、14时和20时及日平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08时T70>T0(或T70≈T0);夏半年T70<T0,6月差值最大,为-2.6℃。14时全年都是T70<T0,3月差值最大,为-12.1℃。20时全年基本都是T70>T0。就日平均而言,全年都是T70<T0。运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以T0为基础的T70预测模型,经检验表明,3—9月预测准确率较高,可以满足当地农事需要。  相似文献   
946.
为了从多层介质的探地雷达回波数据中提取薄层的位置和厚度信息,推导和验证了在频率域内实现的谱反演算法。该算法给出了各反射面的广义反射系数,并建立了用于联系反射系数序列频谱和薄层参数的代价函数并进行反演。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厚度小于调谐厚度的薄层,该算法也可以进行准确反演,从而提高了对于薄层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947.
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前兆异常的四种判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雪芳  张淑亮  王吉易 《地震》2002,22(4):136-139
根据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的特征, 按照分析预报方法研究“同一化”的技术思路, 从现有的分析预报方法中筛选出差分、从属函数、变差和变化率等4种方法, 用以判定地下流体的中期异常。文中介绍了4种异常判定方法的计算式与做法, 结合震例资料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检验, 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48.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付虹  刘丽芳  王世芹  万登堡 《地震》2002,22(4):55-66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 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 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 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 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继地震地点预报有指示意义, 亦可对中期、短期预报及后继地震震型判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49.
高立新  索亚峰 《地震》2005,25(1):103-110
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发生5.9级地震。 根据年度危险区的确定、 前兆异常跟踪及其主要依据, 分析了这次5.9级地震前大甸子井、 库伦井地下水位、 开鲁井水氡等前兆异常, 在此基础上, 对内蒙古附近区域的前兆异常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表明该次地震前在内蒙古及附近区域出现了一组中期、 短期前兆异常及宏观异常, 文中还研究了该区域前兆异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50.
Adverse geologies are often encountered during tunnel construction, which could seriously endanger the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it is essential to detect adverse geologies and their water‐bearing situation ahead the tunnel face.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is a suitable instrument, but th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its detection results is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at first, an improved back projection imag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which can make reflection waves closer to the real geological boundaries with few artificial clutters. And then, forward modelling of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is carried out for typical adverse geologies, such as karst caves, faults, fractured rock masses, fracture network, and water‐bearing body. Their corresponding response features are obtained,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for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e above two method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last par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two methods in several engineering cases are given,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s ver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