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98篇
地质学   811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导致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亚造山带,该带内记录了丰富的板块碰撞信息,揭示深部缝合边界对于研究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对查干敖包—化德410km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为研究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深部构造形迹、碰撞边界问题提供地电结构的依据.结合人工反射地震及地质资料获得以下认识:(1)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带地壳存在多组"U"型低阻异常,多对应弧型、倾斜或"鳄鱼嘴"状反射界面.莫霍面存在两处错断现象,并与深部电性梯度带对应.岩石圈地幔除白乃庙岛弧呈低阻块体外,均为高阻块体,这些电性结构特征反映了南北汇聚所形成的构造形迹.(2)碰撞带可分为二连—贺根山和索伦—西拉木伦河两个不同时期的汇聚体系,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形成的二连—贺根山汇聚体系由二连—贺根山增生杂岩带、宝力岛弧地体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二连浩特.而晚二叠—早三叠的索伦—西拉木伦河汇聚体系由二道井子增生杂岩带和温都尔庙增生杂岩带及断裂带组成,深部缝合边界位于苏尼特右旗.(3)在锡林浩特地区软流圈内部存在高阻异常,可能为俯冲消失的洋壳或碰撞造山后拆离的岩石圈残片.  相似文献   
992.
根据电磁学科异常核实规范的操作流程,利用电磁学相关原理和方法,对安庆地震台地电阻率干扰异常事件进行核实调查,结合数据异常变化特征进行重点排查,查明干扰源排除干扰,以便数据恢复正常。观测数据异常核实是判别地震异常和干扰的重要手段,异常资料性质判定对地震形势的研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泥质砂岩黏土附加导电还没有综合定量评价指标的现状,从Archie公式和Waxman-Smits方程计算的含水饱和度的相对误差出发定义了黏土附加导电强度指数η,并考察了地层水电导率Cw、阳离子交换容量Qv、含水饱和度Sw、饱和度指数nη的影响,给出了黏土附加导电强度判别方法和图版,通过低阻油气层的工程应用实例探讨了η在饱和度方程选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ηCwSwn值的增大而以近似乘幂规律减小,随Qv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CwQvη的影响最大,nSw次之;无法由单一因素判断黏土附加导电性强弱,必须综合考虑QvCwSwn的影响;对于低阻油气层,可利用该指数按照"三步法"及判别图版定量判断低阻成因并为饱和度模型的选取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隐伏断裂扩展前兆探测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探测隐伏断裂扩展前兆的技术方法和原理,该方法的特色是:把岩体受力致裂电阻率变化的各向异性,与岩体裂隙扩展的水网络导电通路变化直接相联系,避开了地质体最复杂、最难确定的岩体破裂受力状态问题,建立用电阻率变化各向异性确定岩体主破裂扩展方向的定量关系。着重介绍该方法的室内大试件模拟试验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定量计算的电阻率变化的各向异性主轴方向,与被压裂的试件主破裂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5.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成熟的工程物探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废弃矿山在不良天气条件下容易产生滑坡地质灾害。对由废弃渣石、杂填土人工堆积形成的滑坡体进行勘察,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该环境下的勘察效果。通过对视电阻率反演断面图分析,推断滑动面深度、滑床起伏形态等滑坡体地质结构信息,为废弃矿山滑坡灾害治理设计提供依据。钻探验证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有效的推断出滑坡体滑动面深度、滑床起伏形态信息,可用于废弃矿山滑坡灾害勘察。  相似文献   
996.
防雷接地体性能改善及接地电阻分析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永龙  钱莉  王生元 《气象科技》2008,36(4):485-490
结合雷电防护工作中的经验和实例,分析防雷接地体的特性.结果表明:降低接地电阻,主要是通过降低接地体的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增加接地体所围面积对接地电阻的减少有利;应充分考虑复合接地体形状和接地网内屏蔽效应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接地体周围的土质、埋设深度和季节变化都影响土壤电阻率.接地极沿接地体网边缘设置,网内接地极要稀疏布设.接地极的长度一般不相等,常用接地体埋设深度在1.5~3.5 m之间,北方地区在冻土层以下.可采用性能稳定的降阻剂和在接地体周围更换土壤电阻率低的土质,要使接地电阻达到要求的同时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997.
为查明阳山金矿带重点成矿区安坝矿段深部地质构造格架,更好地指导普查工作布设并寻找成矿远景区,利用V8电法工作站,在重点成矿区安坝矿段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将测量成果与已有钻孔剖面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厘定了安坝矿段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为NEE走向、略向东倾伏的背斜构造,查明浅部构造破碎带为成矿的有利位置,提出地球物理找矿方向为呈高低视电阻率异常过渡带特征的破碎带,同时也证明了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探测控矿构造特征的可实施性,该方法是较好的找矿辅助途径。研究成果对复杂地形下多金属矿床勘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2D电阻率成像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水文、环境和矿产等领域,在实际应用中它具有多种的装置类型,不同的装置类型对特定的地质情况有不同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采用Wenner、Wenner-Schlumberger和dipole-dipole三种排列装置在一个水平和一个垂直模型上正演模拟和块反演,揭示了不同的排列装置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异常响应,并对高阻体和低阻体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当采用Wenner,Wenner-Schlumberger和dipole-dipole数据采集技术时,不同的模型结构异常响应有明显的不同,三种排列类型对地下低阻体的分辨能力均高于高阻体,Wenner装置和dipole-dipole装置分别对水平层状结构和垂直结构有较好的分辨力,wenner-Schlumberger装置对水平层状结构有好的分辨力,对垂直结构有中等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999.
根据滑体与滑床土的结构差异特性,其中电阻率特性也有显著不同,利用WDJD-1型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改进的探测电极装置,分别在滑坡后壁原状黄土地层、探槽及钻孔中测试黄土滑坡滑面上下各层土的电阻率值。试验结果显示电阻率测试曲线在滑动带位置出现异常跃变现象,而曲线在未滑动过的黄土地层之间变化差异不明显。这一异常突变特性,在实践中可作为鉴别滑动面位置的特征标志。该探测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勘探技术条件,操作简便,试验结果直观,可在黄土滑坡勘察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Following a new train of thinking,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first the pot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ground resistivity data observed by the existing geoelectric observation system, investigated and proposed a new dimensionless geoelectric precursor factor, the degree of ground resistivity anisotropy, S, and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evolution pattern of S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the degree of ground resistivity anisotropy (S) displays a process of 'normal' →'abnormal strengthening (amplitude, range)' →abnormal weakening' → 'earthquake occurrence'→ 'normal'. The earthquake would occur at the time when the S value has entered the late stage of strengthening and turns to weaken and in the gradient belt on the margin of S anomaly region.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tern of S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Therefore,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trace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generation and occurrence from the dynamic evolution pattern of S so as to service earthquake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