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12篇 |
免费 | 2218篇 |
国内免费 | 13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6篇 |
大气科学 | 636篇 |
地球物理 | 1908篇 |
地质学 | 4397篇 |
海洋学 | 554篇 |
天文学 | 151篇 |
综合类 | 419篇 |
自然地理 | 109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05篇 |
2023年 | 280篇 |
2022年 | 402篇 |
2021年 | 366篇 |
2020年 | 316篇 |
2019年 | 362篇 |
2018年 | 319篇 |
2017年 | 247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349篇 |
2014年 | 351篇 |
2013年 | 342篇 |
2012年 | 404篇 |
2011年 | 374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61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383篇 |
2006年 | 381篇 |
2005年 | 323篇 |
2004年 | 309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206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56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2.
Using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re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monthly Hadley Ce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data,and selecting a representativ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EAWM) index,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WM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Some possible mechanisms regarding this relationship were also explored.Results indicat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WM and EASM:a strong EAWM led to a strong EASM in the following summer,and a weak EAWM led to a weak EASM in the following summer.Anomalous EAWM has persistent impacts on the variation of SST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and on the equatorial atmospheric thermal anomalies at both lower and upper levels.Through these impacts,the EAWM influences 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in summer and the low-level atmospheric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ver the Indo-Pacific region.It further affects the meridional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other features of the EASM.Numerical simulations support the results of diagnostic analysis.The study provides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EASM by analyzing the variations of preceding EAWM and tropical SST. 相似文献
83.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和平—水塘剖面、墨江—元江剖面和其它地段的岩石应变及磁组构进行了分析,表明应变强度的校正磁各向异性度PJ从断裂带向西至三叠系明显降低,变形强度向西迅速减弱。磁化率椭球体主轴展布反映出剪切带内、外变形方式的改变。剪切带内,以水平走滑运动为主;向西则以水平缩短为主。在应变分析中,对断裂带内的S—C组构两组面理夹角、杏仁体和石榴石应变标志体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剪切带内的磁组构和岩石组构间关系较差。此外,还对这两条剖面中的三叠系进行了应变和磁组构分析,找出了它们与磁化率椭球体对应轴率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4.
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著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 d的半个半月潮水沙观测,结合多年不同河段水沙观测数据得到的含沙量过程曲线显示:整个河道潮流强、含沙量高,含沙量过程曲线呈 "单峰-双峰-单峰"的变化特点;河道悬沙的输移以平流输移和"潮泵输移"为主,以"喇叭口"顶点为界,上游段河道平流输移占主导地位,"潮泵输移"次之;下游段"潮泵输移"占主导,平流输移次之。净输沙总量呈:上段河道向海,下段河道向陆,在"喇叭口"顶点附近存在一个泥沙汇聚的最大浑浊带区域。 相似文献
85.
86.
87.
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波动增大,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偏移;2)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和峰值效应;3)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按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的差异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中基础高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涉及城市数量较多;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大、交通区位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8.
磁学方法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境磁学方法问世20多年来,因其快速、灵敏、经济、无破坏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环境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磁学方法可用于传统的污染分析技术(化学)之前的预研究,而后者一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它也可以作为环境污染评估的代用指标。近年来,随着世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倍受关注,磁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污染研究。欧洲环境磁学专家在重建污染历史、监测现代环境污染、追踪与分离污染源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介绍了磁学方法用于污染研究的显著特点、主要用途、野外工作方法以及相关仪器;展示了在大气、土壤、潮滩、河流、湖泊以及海洋等不同环境系统中,利用磁手段研究污染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对
于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如磁性机理的研究、多源污染的分离、强烈多变的人类活动对获取有意义磁讯号的影响等,做了相应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89.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90.
中国市场群落发展机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市场群落的崛起已成为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景观,在概述市场群落的基本特点后,揭示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机制;继而对单个市场与群落型市场上经营者的行为方式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群落型市场具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指出市场群落的空间扩张还促进了经济国际化与本地化的有机融合发展,同时认为,市场群落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保证商人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