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7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1324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424篇
地球物理   2081篇
地质学   4009篇
海洋学   648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545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50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380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陈春  王冬  马克玲 《测绘科学》2006,31(1):27-28
提出遥感信源色彩信号的提取及复现理论,给出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设计了提取与复现程序,用MODIS(中等分辨率航天成像光谱仪)数据提取并复现了色彩信号,生成了色彩信号图像。未进行大气校正的色彩信号图像等效于太空对地摄影,从图像可看出,地物被笼罩在瑞利散射形成的蓝色“云雾”下。经瑞利散射纠正后的色彩信号图像接近于地面真彩色摄影,非专业人员能根据地物颜色及阴影判读出常见地物。理论可用于遥感信源地面真彩色图像重建、色彩信号不完整信源彩色仿真、航天对地真彩色摄影、信源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2.
pgRouting作为开源PostGIS空间数据库扩展路径规划项目,是对开源WebGIS中路径规划的创新.本文提出了如何在开源平台,将Dijkstra算法应用到WebGIS最短路径查询的方法.利用PostGIS开源项目pgRouting,结合Openlayers调用和Geoserver发布地图,利用OSM数据实现起始点定位查询最短路径的方法策略,并给出相关流程和配置安装的步骤.最后以昆明市道路数据验证了WebGIS中最短路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牛汝辰 《测绘科学》2019,44(6):256-262
通过最早出现文献记载的“中国”“中华”“华夏”名称及其文献释读和各种含义的考证,探索蕴含几千年文明化石底蕴的国名、族名--“中国”“中华”“华夏”名称的由来和含义,进而更全面地解读中国文化的脉络和内涵。认为夏部族原是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到了鲧和禹的时期,在今嵩山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夏有大而美好之意。认为“中国”有地理的中国之意,指“中央”“京师”“国中”“中原”;“中国”有民族的“中国”“华夏”之意;“中国”有文化的“中国”和“华夏”之意:即核心、权威、正统之意,具有睿智、高贵之意,具有中庸、适宜之意,具有光华、礼仪、文化、文明之意;“中国”有国号的“中国”之意,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便成为人民当家做主新国家的名称。  相似文献   
54.
河南栾川钼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内长期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大量的重金属,目前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及不同种类矿业活动对其影响尚不明晰。本文选取研究区内5个典型小流域,采集河流沿岸29条水平土壤剖面上95件农田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极谱法测定Mo,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Cd,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Cr、Cu、Pb和Zn,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和As含量,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别评价重金属的累积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PMF模型对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Mo,局部为Hg;除Cr外,其他重金属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周边矿业活动的影响;5个流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依次是:北沟河>淯河>石宝沟>陶湾北沟>伊河。北沟河土壤总体为重污染,中等生态风险,其他流域土壤总体污染程度为轻度,生态风险等级为轻微;但不同流域均存在重金属污染较重和生态风险较强的点位。典型横向土壤剖面分析表明,近岸部分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明显高于远岸土壤。研究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来源于自然源(32.9%)、铅锌矿矿业活动(30.6%)、钼矿矿业活动(26.8%)和金矿矿业活动(9.7%)。  相似文献   
55.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闪电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VHF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及快、慢天线资料,对青海大通地区5次雷暴过程中云闪、负地闪、正地闪的起始高度、持续时间、辐射源数目及正、负地闪云内放电过程的持续时间和回击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该地区闪电持续时间较短,平均<0.5 s;正、负地闪首次回击发生前均有较长时问的云内放电过程,正地闪的云内放电过程持续时间略长于负地闪;负地闪的回击次数较少,平均为2.5次,其中40%的负地闪只有1次回击,而正地闪回击次数均为1次;云闪的起始高度最高,负地闪的起始高度低于云闪,正地闪的起始高度最低;云闪产生的辐射源数目最多,负地闪少于云闪,正地闪产生的辐射源数目最少.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北部陆相盆地中烃源岩发育层位包括始新统风火山组、渐新统雅西措组和中新统五道梁组。古近系雅西措组烃源岩,特别是灰岩属于中好烃源岩范畴,有机质类型较好,且烃源岩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藏北高原新生代陆相盆地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层位。陆相盆地储集岩较发育,储层较丰富,发育层位包括风火山组和雅西措组,其中雅西措组是储层主力分布层位。对测区分析数据表明:通天河盆地具备一定规模的生油岩厚度,而且有机质丰度为沱沱河地区最高,表明其勘探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57.
以2017年3月27日漾濞5.1级地震为例,根据区域特性和信噪比要求,选取数据较为完整的6个台站记录的2017年1月1日~6月6日期间的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气枪震源波形资料,采用互相关检测技术提取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的走时数据,并对漾濞5.1级地震前后走时数据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漾濞5.1级地震前后6个台站各自稳定震相存在较为明显的走时变化,且短期内走时变化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相关台站异常幅度大小和异常出现时间存在细小差异。地震发生前,6个台站走时低值异常过程明显,以YUL台最为显著。地震发生前后走时变化形态特征为双“V”型,漾濞5.1级地震发生在第1个“V”型末端。地震发生后,不同方位相关台站受地震的影响程度不同,走时波动大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8.
内蒙古扎鲁特地区鲁D2井林西组烃源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烃源岩生烃潜力的定量评价是研究盆地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沉积环境指标定量或定性评价了鲁D2井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有机碳定量评价表明,林西组泥岩为中等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依据Pr/nC17、Ph/nC18散点图揭示林西组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伽玛蜡烷指数指示有机质形成于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结果表明,扎鲁特盆地林西组泥岩为中等丰度、Ⅱ型干酪根、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9.
我国北方地区春夏季节沙尘天气频发,精准识别沙尘源区对于沙尘天气预报及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以新疆为典型研究区,采用2000、2005年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新疆沙尘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不同类型沙尘源的转化情况。结果显示:新疆沙尘源的正、逆向转化主要跟人类活动相关。(1)沙漠/沙地转化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地区;转化为裸土类型沙尘源最主要的土地类型为河流/湖泊和草地,其中河流/湖泊的转化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而草地的转化则是由过度放牧所导致。(2)岳普湖、伽师和巴楚等县区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塔里木盆地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内部等绿洲-荒漠交错带及人口聚集区域,存在大面积的垦荒现象。(3)新疆地区绿洲-荒漠交错带面积广阔,但其生态系统脆弱,为潜在的沙尘源区,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区,禁止过度放牧和无序垦荒。本文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balance of megadunes and lak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of China. Field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of sand layer water content, field capacity, secondary salt content, and grain size reveal 3 types of important natural phenomenon: (a) vegetation bands on the leeward slope of the megadunes reflect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within the sandy vadose zone; (b) seepage, wet sand deposits, and secondary salt deposits indicate the pattern of water movement within the sandy vadose zone; (c) zones of groundwater seeps and descending springs around the lakes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topography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the megadunes. The seepage exposed on the sloping surface of the megadunes and gravity water contained within the sand layer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within the vadose zone of the megadunes. Alternating layers of coarse and fine sand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s. The preferential flows promote movement of water within the sand layer water that leads to deep penetration of water within the megadunes and ultimately to the recharging of groundwater and lake wat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positive water balance promotes recharge of the megadunes, which depends on the high permeability of the megadune material, the shallow depth of the surface sand layer affected by evapo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rainfall events exceeding 15 mm, and the sparse vegetation cover. Water balance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water storage of the megadunes is about 7.5 mm, accounting for only 8%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however,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per unit area under the megadunes receives only 3.6%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but it is still able to maintain a dynamic balance of the lake water. From a water budget perspective, the annual water storage in the megadunes is sufficient to serve as a recharge source for lake water, thereby enabling the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the lakes. Overall,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precipitation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arid dese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