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0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球物理   833篇
地质学   1053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About 70% of its land area as mountains and plateaus,China is the largest mountain countryin the world.Thanks to its vast territory (9.6 million km2),outstanding relief and varied climates,China boasts extremely plenty of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s.From south to north,it traverses almostall the temporal zones from tropical rainforest in the southernmost to frigid-temperate needle-leavedforest in the northernmost; from east to west,it sees a gradual transition fro humid forest landscape toextremely arid desert landscape; vertical change of landscapes is most striking owing to the existenceof many high mountains (above 6000-7000 m,e.g.,the Himalayas,the Kunlun,the Tianshan,theHengduan,etc.) and plateaus,especially the immense Tibetan Plateau (averagely 4500 m above sealevel).All of this give rise to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in China.Some ofthe ecosystems are endemic to China,e.g.,alpine desert and alpine steppe in the Tibetan Plateau.As aresult,China bear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tection of global ecosystems and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场区各种类型水平形变网数据,求得红河断裂中、北段的区域应力场基本特征是:(1)北区为张性左旋型,(2)中区为压性右旋型,(3)南区为张性右旋型。场区区域应力场基本以张性为主,中区的压性右旋型恰好反映转换区应力场的局部特征。北区主应变积累和速率比南区大,最大处在剑川,而高敏感区在后山定两岭。基于水平形变和应变分析,获得了场区现今主要活动构造参数。利用地震前兆形变信息和震后效应进行了地震震例分析。并对3~5年内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郑州望京楼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石杵和石臼进行淀粉粒分析,发现了5类可鉴定的不同形态淀粉粒,主要为粟黍类、小麦族(Triticeae)、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和豆科(Fabaceae)等,以及部分未知种属的淀粉粒。石臼和石杵的使用部位形态多样的淀粉粒表明此类工具在当时被用于加工处理多种植物种子或果实。望京楼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石器上粟、黍以及小麦等多种农作物淀粉粒的发现,同时结合二里头、南洼、皂角树等二里头文化遗址植物浮选结果,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腹心地区已普遍存在多品种的农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14.
A resistanc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deposition of cloud droplets on a coniferous forest and some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s of the indispensable input parameters are described. The deposition model is adapted to the coniferous forest at the Kleiner Feldberg site and verified by the data of a drip water monitoring station below the forest canopy. The measurements of liqud water content, wind speed and trace substance compounds in cloud water of the Ground-based Cloud Experiment (GCE) at Kleiner Feldberg in 1990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oud water deposition fluxes and the deposition of trace substances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 The calculated deposition of trace substances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s is three to six times higher than via rain during the experiment. On a long term data basis the yearly amount of cloud water deposition is 180 mm year–1 at Kleiner Feldberg site (840 m a.s.l.) while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is 1030 mm year–1. Due to higher trace substance concentrations in cloud water compared to rain the ionic deposition via cloud water interception and via precipitation were assessed to be of comparable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5.
天山托木尔自然遗产地地理多样性价值评估与保护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系统分析托木尔自然遗产地地理多样性要素组成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划定地理多样性特征区,主要包括极高山、高山冰川和冰缘区、南坡中山区、南坡红层地貌区和北坡中山区;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地理多样性价值构成进行解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理多样性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具有不同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丽江高美古二期选址的筛选工作,经过踏勘确定高美古周围山头的10个点为筛选点,采用小型轻便望远镜于1998年10月16至1999年1月27日进行目视衍射环观测,并对取得的资料作了处理、分析和初步探讨。观测发现各点的视宁度没有明显差别,6  相似文献   
17.

对宝墩遗址T3321剖面第9~13层(深度为150~308 cm)的53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合AMS 14C测年和考古断代,恢复了遗址区全新世适宜期至4300 cal.a B.P.前后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演变过程。遗址区古环境演变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阶段1(7400~6500 cal.a B.P.)和阶段2(6500~6000 cal.a B.P.)的孢粉组合反映了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植被景观,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阶段2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的出现以及大量蕨类植物的增加暗示着遗址区开始出现湖沼。阶段3(6000~4700 cal.a B.P.)主要以稀疏乔木、灌木及陆生草本为主的植被景观,本阶段后期气候由暖湿向冷干方向发展;环纹藻属比例在本阶段达到剖面最大后逐渐降低,表明遗址区水域面积大幅增加后逐渐减小。阶段4(4700~4300 cal.a B.P.)为古蜀先民在遗址生活时期,孢粉组合反映出人类活动明显增强。T3321剖面孢粉所揭示的古环境演变趋势与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的过程基本一致。阶段3和阶段4孢粉组合的变化揭示了古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产生深刻影响。陆生草本植物,尤其是伴人植物的增多以及湖沼面积的减少反映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以及农业种植活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球物理观测网非均匀分布和联合应用分形特征与Shannon定理确定最佳网格距的方法。研究了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它的分形维Df=1.27,最佳网格距r0=28km。讨论了1986年至1994年间网区发生的8次Ms>5.0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可信性,指出这些变化的波长均大于100km,至少2倍于网的最小空间分辨力,因而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峱???????????????????沨??????????????????????????б???????????????????????????????????????????????????????????????????????????????????????峱??????????????????????£???????????????沨?????????????????????????????????????????????????????????????????μ??????????????????????μ????  相似文献   
20.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