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1篇
  免费   674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829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闻满华 《地震研究》1990,13(2):131-138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992.
尤传侠 《地震研究》1990,13(2):196-202
本文初次用近几年来站定点探测到的恒温层以下不同深度的地热随时间的变化资料,揭示澜沧—耿马7.6级大震前后地热的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异常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3.
刘汉雄  非明伦 《地震研究》1990,13(3):283-290
如果在昆明及其附近地区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当地震波传播到盘龙江江岸这一特定的场地条件时,对震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根据在强震考察中看到的一些河岸破坏的情况和对盘龙江江岸地区的一些工程水文地质资料及局部地区脉动观测结果分析指出:(1)强震时江岸地区易发生地裂,地陷和塌方等地基失效现象而加大震害。(2)由于江岸地区的土层含有饱和的砂土层,强震时易引起砂土液化导致地基失效而加大震害。(3)由于江岸地形的影响,强震时对振动起放大作用而加大震害。所以在昆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盘龙江两岸在离岸边30米内最好不要建筑任何结构物,以免在强震时造成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994.
孙晓丹 《内陆地震》1990,4(2):149-155
对新疆1970年以来突出小震活动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突出小地震活动事件与5级以上中强震的对应关系,提出以突出小地震活动事件中小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频度预报中强震的短期判据。  相似文献   
995.
秦保燕  谭爱娜 《内陆地震》1990,4(3):201-210
列举11个大地震震例研究了发震断层面剪切运动方向与地震活动特征的相关性,提出由震后地震活动条带判断发震断层面走向的方法,结果表明,动态法判定的发震断层面与其它方法判定的发震断层面非常一致。探讨了动态应力场范围、传播和对基本应力场的加强作用,以及动态应力场展布范围与大面积宏观前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杨章  谷青 《内陆地震》1990,4(3):211-221
采用多因子综合概率法估计了乌鲁木齐市区及矿区的地震危险性。根据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划分了潜在震源区,确定了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应用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震损概率法,预测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灾害。提出了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97.
A prototype expert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ovide rapid warning of earthquakes while they are occurring. Warning times of up to 100 seconds will be possible. In the complete system, several accelerometers are distributed at intervals within a few kilometers of a known fault; data are telemetered to a central computer which implements the expert system. The expert system incorporates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 of fault to be monitored, and includes simple rules for estimating the fault slip, rupture length, and seismic moment, all in real time. If the seismic moment exceeds a preset value, an alarm may be issued. The prototype is designed for deployment on near-surface strike-slip faults such as the San Andreas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tested with data from the 1979 Imperial Valley and 1984 Morgan Hill earthquakes. Crucial concepts have also been tested using synthetic data calculated for a model of the 1857 Fort Tejon earthquake. Parkfield, California, could be used as a test site.  相似文献   
998.
论震积作用和震积岩   总被引:93,自引:2,他引:93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重力流可以形成震积岩、海啸岩和震浊积岩。在地震过程中,震积作用可以形成特殊的构造标志(地震断裂层、地裂缝、微同沉积断裂、微褶皱纹理、重力断层等)、沉积和成岩标志(砂岩脉、泥岩脉、泥晶脉,即磨牙(molar tooth)构造、枕状层、砂火山、泥火山、同沉积变形构造、丘状层理等)。地震沉积组合包括原地震积岩(A,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内碎屑副角砾岩等)、海啸岩(B,由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的碎屑岩或内碎屑灰岩组成)、震浊积岩(C,由具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或玻马序列的粗碎屑岩或碎屑灰岩组成)及背景沉积(D)4个单元,它们组合成A-B-C-D、A-B-D、A-C-D、A-D、B-D、C-D等6种类型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999.
应用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许秋龙  王瑞平 《内陆地震》1997,11(2):160-167
概述了断层气氡观测点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和观测条件,用最优周期谱持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曲线具有“冬高夏低”的年动态变化和固体潮变化特征。其中固体潮变化是断层气氡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的力不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Shear-wave velocity of the top 30?m, VS30, is commonly used for prediction of the seismic site response. This paper presents development, validation and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a regional VS30 model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simplified 3D geology and statistically representative velocity values. Results identify soft marine sediments in deep sedimentary basins as zones most susceptible to seismic shaking. Compared to the available urban-scale seismic zonation studies, the regional model showed a success rate of roughly 64% in predicting local site categor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in average 30% of the expected VS30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