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0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543篇
测绘学   106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787篇
地质学   3860篇
海洋学   213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801篇
自然地理   36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66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InSAR约束下的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Mw7.9级汶川地震.本文通过分析覆盖汶川地震震中区域的ALOS/PALSAR像对的方位向偏移量来选择无明显电离层扰动影响的像对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高精度、连续的InSAR地表形变场.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精度GPS同震形变数据,采用同震、黏弹性松弛震后形变联合反演模型同时确定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和龙门山地区的流变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个断层破裂非常复杂的地震事件,其中,北川段、岳家山段、虹口段和汉旺段的滑动以逆冲为主,而青川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上的区域,最大滑动量位于虹口段的东北端,达10.7 m.地震释放的总能量为9.28×1020 N·m(Mw7.91),与地震学的结果一致.联合反演模型确定的龙门山地区中下地壳的黏性系数为2×1018 Pa·s,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黏性系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下限值.如果有更长时间的震后形变观测时间序列,将为该区域提供更为可靠的流变结构.  相似文献   
882.
Inflation along Kilauea's Southwest Rift Zone in 20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port on InSAR and GPS results showing the first crustal inflation along the southwest rift zone at Kilauea volcano in over 20 years. Two independent interferograms (May 2–August 2, 2006 and June 22–Nov 7, 2006) from the ALOS PALSAR instrument reveal domal uplift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main caldera. The uplift is bounded on the northeast by the caldera and follows the southwest rift zone for about 12 km. It is approximately 8 km wide. We use data derived from permanent GPS stations to calibrate the InSAR displacement data and estimate uplift of 7.7 cm during the first interferogram and 8.9 cm during the second with line-of-sight volumes of 2.8 × 106 m3 and 3.0 × 106 m3 respectively. The earthquake record for the period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nflation shows that a swarm of shallow earthquakes (z < 5 km) signa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uplift and that elevated levels of shallow seismicity along the rift zone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uplift period. GPS data indicate that the inflation occurred steadily over nine months between mid-January and mid-October, 2006 making injection of a sill unlikely. We attribute the inflation to recharge of a shallow ductile area under the SWRZ.  相似文献   
883.
孙毅  汪智 《四川地震》2005,(2):35-39
研究了定点连续形变长周期频段信息和块体构造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内,定点连续形变观测获得的长周期频段信息中的长期趋势变化除去仪器零漂等局部干扰外,基本上都和块体运动方向或者块体边界主干断裂活动方式相一致,表明在定点连续形变长周期频段信息中,也存在有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地壳形变信息。对其在预报上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4.
对沿鲜水河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形变测点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其结果表明: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每次地震前震源体附近断层都有一个形变累积率绝对值减小过程;沿鲜水河断裂带如果形变累积率出现低值异常,则未来1~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其附近区域100~300 km范围内将有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且垂直形变累积率预报效能优于水平形变。  相似文献   
885.
尝试了一种新的土工三轴试验方法,即在一个试样同时得到与土体静动变形和强度特性相关的各种参数。文中讨论了采用耦合试验方法时应变循环大小对静力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影响;并通过与常规试验结果的比较,给出了等效弹性模量、等效阻尼比和动永久应变等动力变形参数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耦合试验复杂加载方式,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土体的静、动变形和强度特性,尤其在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动力变形特性方面。  相似文献   
886.
本文以巩固和发挥大地形变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地位和作用、积极推进中国西部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性和协调性发展为主旨,回顾了西部地区20世纪70年代初至“九五”前期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基础,介绍了“九五”后期至今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对该领域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87.
青藏块体东北缘和川滇GPS监测区1991(1993)、1999和2001年高精度GPS观测资料揭示: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北、东缘构造区域水平运动变形场动态演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征。即:在继承性运动总体背景下,临近大震发生时两区域运动强度同步减弱且变形状态发生变化。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研究认为,昆仑Ms8.1地震前,青藏块体边界运动变形的关联性变化与大震孕育后期大范围应力应变快速积累所形成的扰动应力场有关;随着块体内部大震的发生、应变能的大量释放和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可能会促使块体边界地带具有较高应变积累的相关构造部位(尤其是未被历史强震破裂贯通的地带)的应力应变的进一步积累或破裂释放。  相似文献   
888.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889.
This paper is Part II of a two‐part paper describing a full‐scale 3‐story 3‐bay concrete‐filled tube (CFT)/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frame (BRBF) specimen tested using psuedo‐dynamic testing procedures. The first paper described the specimen desig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wherea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ponses of BRBs and BRB‐to‐gusset connections. This paper first evaluates the design of the gusset connection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added edge stiffeners in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gusset connections. Test results suggest that an effective length factor of 2.0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gusset plate without edge stiffeners. Tests also confirm that the cumulative plastic deformation (CPD) capacity of the BRBs adopted in the CFT/BRBF was lower than that found in typical component tests. The tests performed suggest that the reduction in the BRB CPD capacities observed in this full‐scale frame specimen could be due to the significant rotational demands imposed on the BRB‐to‐gusset joints. A simple method of computing such rotational demands from the frame inter‐story drift response demand is proposed.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other key experimental responses of the BRBs, such as effective stiffness, energy dissipation, and ductility demands.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90.
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Mogi点源模型、有限标准椭球体及张开型矩形位错等三种压力源模型对火山区地面变形的影响,指出它们各自在垂直和水平形变方面的不同特点,最后对长白山火山区可能存在的压力源形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