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497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DERF2.0的月平均温度概率订正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大全  陈丽娟 《大气科学》2016,40(5):1022-1032
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月动力延伸模式回算资料的分析表明,二代模式月平均温度预报与观测实况仍然存在较大偏差,模式预报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采用非参数百分位映射法对模式月平均温度预报进行概率订正,该方法基于模式集合平均给出的确定性预报,结合模式回算资料各集合成员计算得到的模式概率密度分布,给出确定性预报在模式概率密度分布中的百分位值,并将百分位值投影到观测资料的概率密度分布中,得到模式预报的概率订正值。对订正前后模式预报的检验评估显示,该订正方案不仅有效降低了模式预报与实况的均方根误差(RMSE),对月平均温度距平分布的预报技巧也有所改善,不同超前时间模式预报的预测技巧评分(PS)和距平相关系数(ACC)均有提升,同时模式预报误差的大小对订正效果无明显影响。从分月的订正预报结果来看,对夏季各月的温度预测技巧的提升整体高于冬季各月。  相似文献   
82.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2007,38(4):304-313
2003年6月14日-22日,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 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 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 μl/L、39.8 μm、1173 kg/m^3、1.14 mm/s和70.8 μl/L、64.4 μm、919 kg/m^3、2.32 mm/s.研究表明: 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 再悬浮现象明显, 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 落潮期间滞后10-30 min, 涨潮则滞后30-50 min; 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 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 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 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 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 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 体积浓度小于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 超过75 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 粒径大, 有效密度小, 反之亦然, 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 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83.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遥感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兵  康世昌  张国帅 《地理科学》2016,36(12):1937-1944
利用Landsat TM/ETM+/8 OLI和HJ1A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值,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冰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北坡13条冰川和南坡15条冰川的雪线高度都呈升高的趋势;从整体上来考察,北坡雪线高度升高值为14 m/a,南坡升高值为4.9 m/a,北坡升高速度比南坡快;自1964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升高趋势显著,降水增加不明显,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北坡冰川比南坡冰川经历更大的物质负平衡,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升高率北坡比南坡快所致。  相似文献   
84.
The strongly peraluminous granites (SPGs) of Eastern Nanling Range (ENR) are a characteristic of all bearing highly aluminous minerals, such as muscovite±AI-rich biotite±tourmaline±garnet, and lack of cordierite. In respect of petrography, geochemistry, Nd isotope, and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the representative granite bodies of them are studi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se granites were emplaced in two stages, namely 228-225 Ma BP and J2-3 159-156 Ma BP, belonging to Indosinian and early Yanshanian periods, respectively, and they have low εNd(t) values (-10.6--11.1), high A/CNK, Rb/Sr ratios and tDM values (1887-1817 Ma), and REE's tetrad effect (TE1,3=1.13-1.34). In comparison with related geology, petrology and chronology of granites in adjacent reg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dosinian SPGs of ENR formed in the circumstance of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20 Ma after the major collision of Indosinian Movement (258-243 Ma BP) in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early Yanshanian SPGs formed in the  相似文献   
85.
2008汶川地震之后,多个研究组对龙门山的新生代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但是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剥蚀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彭灌杂岩,而彭灌杂岩东侧(即中央断裂下盘)的热年代学资料相对缺乏,其剥蚀历史还比较模糊.对于彭灌杂岩东侧岩体的新生代剥蚀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新生代断层活动历史,而且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新生代隆升机制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在前人热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附近补充了一些裂变径迹样品.采用外探测器法(external detector method)对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实验测试在台湾中正大学裂变径迹实验室完成.实验获得了6个锆石裂变径迹和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前山断裂上盘,AFT(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以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小鱼洞断裂以南的样品AFT年龄为39 Ma,小鱼洞断裂以北的4个AFT年龄介于6—8 Ma之间.研究揭示出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新生代活动性以NW向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较大差异:距今8 Ma以来,小鱼洞断裂以北,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分别为约0.1 mm·a-1和约0.55 mm·a-1;小鱼洞断裂以南,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则分别为约0.55 mm·a-1和约0.1 mm·a-1.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获得的断层新生代垂向滑动速率与汶川地震断层垂向同震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前山断裂(小鱼洞断裂以北)距今8 Ma以来北西-南东向水平缩短量达到8~12 km,表明地壳缩短是造成龙门山抬升和剥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论不支持下地壳增厚模型对于龙门山隆升的解释.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梅学 Ueno  K 《冰川冻土》1999,21(3):233-236
利用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1998年5 ̄9月)D105站的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月7日到9月18日,这104d中有81d产生降水,总结水量为279.2mm,每天平均降水量达3.45mm。可以认为6月7日左右为唐古拉山北坡D105站处夏季风爆发日。8月份降水量最大。为121.6mm,占观测期间总降水量的43.6%。在夏季风期间,季风降水存在着明  相似文献   
87.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ENE-trending Himalayan thrust front in Pakistan exhibits along-strike changes in deformational style, ranging from fault-bend to fault-propagation folds. Although the structural geometry is very gently deformed throughout the Salt Range, it becomes progressively more complex to the east as the leading edge of the emergent Salt Range Thrust becomes blind. Surface geology, seismic reflection, petroleum well, and chronostratigraphic data are synthesized to produce a 3-D kinematic model that reconciles the contrasting structural geometries along this part of the Himalayan thrust front. We propose a model whereby displacement was transferred, across a newly-identified lateral ramp, from a fault-bend fold in the west to fault-propagation folds in the east and comparable shortening was synchronously accommodated by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echanisms: translation vs. telescoping. However,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shortening distribution patterns within these structurally contrasting segments require a tear fault, which later is reactivated as a thrust fault. The present geometry of this S-shaped displacement transfer zone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the NW–SE compression of the lateral culmination wall and associated tear fault, and their subsequent modification due to mobilization of underlying ductile salt.  相似文献   
88.
从南岭中生代花岗岩的显微结构特征、花岗岩液相线和固相线的已有实验成果、锆饱和温度信息、花岗岩体几何形态以及它们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等角度,提出这些花岗岩中锆石结晶温度较高,其结晶年龄与花岗岩岩浆侵位年龄之间的时差较小,很可能在锆石U-Pb年龄测定的误差范围内,因此,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能近似地代表花岗岩岩浆的侵位年龄。  相似文献   
89.
90.
大陆造山带岩石圈拆沉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圈拆沉作用是指部分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沉入软流圈中的过程,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非牛顿流体近似的有效黏度模型对岩石圈拆沉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岩石圈的黏度结构对拆沉作用的影响.数值模拟显示,下地壳控制着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耦合程度,对拆沉作用的过程和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初始重力不稳定性条件下,当岩石圈地幔相关的有效黏度在1022~1024Pa·s时,拆沉作用有可能在5~30 Ma时间范围内发生.从拆沉的形态看,在上述岩石圈地幔有效黏度范围内,黏度越大,重力不稳定性发展越慢,岩石圈剥离(peel away)范围越大.从拆沉的结果看,当拆沉块体与上部岩石圈完全断离时,造山带完成了从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转化过程.最后,结合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讨论了岩石圈拆沉在该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