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3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835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中地壳的水和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及其地球物理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点报道了高温高压下流体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提供了中地壳条件下流体性质和水岩反应速率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理解中地壳的一些地球物理现象.作者进行了25℃~435℃和22~39 MPa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反应动力学实验.同时,研究水在近临界区至超临界区的性质.一般地说,中地壳大致位于10(15)至25 km的深度范围.各地的地壳厚度不同,但是中地壳高导-低速层的深度范围十分相似.中地壳的顶界温度处于300℃,底界大致为450℃范围,压力高达200 MPa以上.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实验表明:硅酸盐矿物和岩石的硅最大溶解速率出现在300℃~400℃.此时,硅酸盐矿物格架解体.通常,地壳里普遍存在水、流体.地壳构造活动导致断裂空隙、减压、流体流动.这时,有可能导致中地壳处于300℃~450℃流体的压力减低,由超临界区进入临界态、亚临界态.这会引发强烈流动的水与岩石相互作用.溶解反应导致岩层的硅淋失,硅的强烈淋失又会导致硅酸盐矿物格架解体,岩石崩塌.同时,进一步促进流体的流动.实验表明300℃~400℃下的强烈水岩相互作用促进了岩石破坏,并有可能影响岩层的地球物理性质,如高导层出现.另外,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处于300℃~400℃流体具有高电导率性质.这些水岩相互作用会使中地壳出现高导-低速层.  相似文献   
692.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相似文献   
693.
汶川M_s8.0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基GPS观测资料反演的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本文考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在考察过程中,以前10天的VTEC均值和伴随的2倍标准偏差作为参考来识别电离层异常.最终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1)VTEC的异常增加出现在5月3日和5月9日,而VTEC的异常减小出现在4月29日和5月6日;(2)所有这4天的电离层VTEC异常持续时间均超过了4 h,且异常自东向西漂移;(3)相对于电离层的非扰动状态,在5次电离层异常的峰值时刻,震中附近VTEC增加或减小超过30%的空间区域沿经、纬向分别超过了4000 km和1500 km.鉴于地震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和电离层VTEC异常特征,我们认为,5月3日下午和5月9日的VTEC正异常可能是本次汶川地震的电离层前兆.  相似文献   
694.
2008年10月6日在西藏当雄发生了MW6.3地震.我们从一对降轨ENVISAT ASAR资料获得了这次地震的同震位移场,通过同震位移场的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并且应用一维变异理论评估了InSAR结果中的误差协方差矩阵,直接用于评价断层反演参数的不确定性水平.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于羊易盆地东缘的次级断层,走向178°,倾角58°,倾向近正西,以正断层运动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分量,且资料的误差水平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这次地震引起震中位置地表下沉至少30 cm,似乎是亚东-谷露裂谷带北段的羊易地堑下沉的表现.  相似文献   
695.
根据新疆防震减灾中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际需求和设计要求,对中心的通信网络、传输信道等资源进行了整体优化集成设计。系统集成实施后信息网络平台传输可靠、性能稳定,达到了在速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化,提高了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96.
基于人体心脏电场信号的生命探测仪是目前最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其困难之处在于从地震废墟中提取微弱的心脏电场信号。本文主要分析地震废墟中可能出现的对人体电场有干扰的信号情况,提出如何接收废墟中微弱的超低频心脏电场信号,并根据人体心脏电场的特征设计特殊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只保留因人体心脏跳动而产生的360度扩展的超低频非均匀电场。  相似文献   
697.
同一震源区两次地震到达某台站的直达P波、S波零频观测谱值之比与其辐射图型因子之比线性相关,而后者取决于震源机制的几何特性。用波形记录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认为该系数是震源机制异同的归一化数值描述。据此对2003年青岛序列及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地震事件进行聚类分组,给出序列事件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的时序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序列的滑动平均相关系数时序曲线存在由一致到发散的变化过程,即震源区应力场强度由相对集中向逐步分散过度;冀鲁豫交界地区小震集中区谱振幅相关系数较低,震源机制各不相同,区域应力积累没有形成任何一个优势方向。  相似文献   
698.
汶川8.0级地震甘肃陇南地区建筑震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在甘肃陇南地区造成的农村房屋和城镇房屋的典型震害及其原因。考察发现,由于农村房屋一般未经抗震设防设计,在本次地震中即使在低烈度地区仍然震害严重;而城镇房屋震害较轻,一般均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严重破坏的大多是一些施工质量差,缺乏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改建时未考虑抗震设计的建筑。建筑震害调查的几个地区设防烈度均为Ⅷ度,实际烈度为Ⅵ~Ⅸ度,因此这些地区的房屋震害情况刚好能反映这些地区房屋抵抗小震、中震及大震的能力。结果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设防目标。最后本文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99.
汶川大地震前宏观异常的现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敦煌 《地震》2010,30(2):121-133
笔者对汶川大地震震区进行了20余天的现场调查, 主要围绕着极震区的汶川、 都江堰等市县镇村, 以及离开震中较远的宜宾、 高县的镇县、 乐山市、 广元市的苍溪等地区。 通过与灾区居民和村民的直接交谈、 实地考察与现象拍摄, 收集到震前宏观异常现象共约120余条, 包括电磁场、 地下流体、 地质异常、 动物、 人的感觉、 气象、 地声、 植物共计八类。 调查说明, 汶川大地震前确实存在一定数量和领域宽广的宏观异常现象, 其中的一些鲜为人知。 笔者认为专群结合、 群测群防是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开拓专业研究的思路、 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均有深远影响。 在地震预报难以解决的情况下, 应该考虑更为现实的技术途径和社会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00.
中国地震目录间的对比及标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素云  高阿甲  冯义钧  和锐 《地震》2010,30(2):38-45
本文简述了国内两种主要地震目录, 即破坏性地震目录(MS≥4.7)与中国地震详目(ML≥1.0)的编制依据、 目录内容, 并指出了目录间的差异。 研究了面波震级(MS)与近震震级(ML)间的转换关系, 并推荐了新的转换公式。 最后提出了目录编制标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