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1篇
  免费   755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4483篇
地质学   58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四川省地震局1992~2011年期间发表的地震期刊中文学术论文的情况。四川省地震局20年间共计发表论文1171篇,平均每年产出地震期刊学术论文58.5篇,以四川省地震局为第一署名单位论文925篇,平均每年46篇,论文数量逐年分布呈上升趋势,且与强震活动相关;论文刊载于74种中文科技期刊,总频次大于20次的高频期刊有8个;论文基金资助率逐年增加。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四川地震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续进步,在科技发展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基层台站科研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12.
玉树地区两次强震序列应力降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海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玉树地区2006年5级强震群地震和2010年7.1级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计算了这2次地震序列应力降值,并进行了对比,发现应力降值在中强余震前都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同时随着地震的衰减,应力降值也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13.
以实际震例的异常数据为样本,利用粗糙集理论的离散、约简和推理功能,对地震前兆异常属性进行约简,进而对地震震级进行推理分类.初步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异常数据与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可行的地震前兆综合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814.
使用WEBGIS技术,结合地震前兆台网的实际情况,设计完成地震前兆台网的GIS展示工具.该工具以互联网为媒介,使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存储的全国台站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物理场分布在网络客户端进行发布,方便地震前兆台网用户获取数据,同时丰富地震前兆数据的展示方式.  相似文献   
815.
通过对阿克苏中心地震台前兆仪器故障进行相关检查和分析处理,判断产生的各类干扰因素,并提出处理方法,为仪器运行、数据处理及使用奠定基础,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完整和可靠.  相似文献   
816.
通过对国外以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以智利、墨西哥等南美多地震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印度、伊朗等亚洲多地震但经济欠发达国家为代表的3种模式的农村地区防震安保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分析对比,以期对我国农村地区地震安保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17.
In tectonically active domains, fault propagation processes are revealed by landforms. A characteri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exposed active faults is the occurrence of triangular facets. Triangle-shaped landforms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fault-related triangular facets result from erosion of moderately-to-steeply dipping strata or layered successions along fold limbs and are known as flatirons. Triangular facets and flatirons may commonly coexist in mountain chains resulting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recent extensional faulting on inherited fold-and-thrust architecture. In these settings analysis of flatirons and triangular facets is not trivial and may result in geomorphologic misinterpretations, hence undermine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related deformation history. Here we show that active fault lineaments can be discriminate by inherited morpho-structure. We present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photo-geological and field survey carried out along well-exposed triangular shaped landforms located in the seismically active Upper Agri River Valley of the Southern Apennine. We found that triangular shaped landforms develop along a major fold back-limb, the Mt. Lama western slope, making it possible to unequivocally interpret these as flatirons. Downslope, Mt. Lama back limb is affected by a large deep-sited landslide whose scarp bound the flatirons and mimics a Holocene fault scarp. This inference appears significant, since the investigated landforms were interpreted by many authors as triangular facets related to an active normal fault, located at its foot, responsible for larg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e., the 1857 earthquake). We provide new criteria to discriminate morphologic convergence in tectonically active domains, with consequences for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相似文献   
818.
井孔水温对远场巨震同震响应及其机制的数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量的流动必然伴随着温度的改变,地震活动期间的井孔水温同震响应也服从热力学的基本规律。本文以汶川8.0级地震和日本福岛9.0级地震为例,以海口ZK26井水温同震响应的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热力学传导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同震响应过程中井孔水温度变化与热量传导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热力学机制问题。通过正演的方法,得出沿井深方向不同时刻水温同震响应变化的数值模拟曲线,水温数值模拟曲线与实际测量数据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井孔中水温同震响应方式(上升、下降或不变),与水温传感器的位置、热源的位置和分布、传感器与热源之间的相对空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19.
820.
陈晨  胥颐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2):4028-4036
利用四川省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和双差定位方法对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余震分布确定了发震断层的位置和断层面的几何特征,并对余震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芦山MS7.0级地震的震中位于30.28°N、102.99°E,震源深度为16.33 km.余震沿发震断层向主震两侧延伸,主要分布在长约32 km、宽约15~20 km、深度为5~24 km的范围内.地震破裂带朝西南方向扩展范围较大,东北方向略小,余震震级随时间迅速衰减.震源深度剖面清晰地显示出发震断层的逆冲破裂特征,推测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东侧约10 km的隐伏断层.该断层走向217°、倾向北西,倾角约45°,产状与大川—双石断裂相比略缓,它们同属龙门山前山断裂带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系.受发震断裂影响,部分余震沿大川—双石断裂分布,西北方向的余震延伸至宝兴杂岩体的东南缘,与汶川地震的破裂带之间存在50 km左右的地震空区,有可能成为未来发生强震的潜在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