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2篇
  免费   73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391篇
地质学   545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89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2 毫秒
691.
叶佳宁  何霆 《华南地震》2014,(2):115-119
地震的科普知识是公众关心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利用流媒体技术设计了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主要介绍了地震科普视频点播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及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92.
地电观测专用高精度数据采集器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震地电前兆观测,研制基于ARM9平台和32位模数转换器ADS1281的地电观测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高精度和低噪声采样.本文给出地电观测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实现和系统指标测试结果.该系统采样率可设置为1次/s至100次/s,1至6通道任意配置,通信协议符合中国地震局地震前兆台网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规程,可以满足地震地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和网络接入需求.  相似文献   
693.
为对比分析5·12汶川地震和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和结构地震反应特征,挑选132条汶川地震和404条东日本大地震中Ⅱ类场地上的水平向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这两次大地震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了拟合谱曲线。将所得拟合谱作为需求谱,分别对6层框架结构和20层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比较在上述两次大地震下不同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记录比汶川地震记录具有较明显的长周期地震动特征;两次地震记录的区别在高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对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94.
针对河北省地震局前兆观测台网3G无线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处理方法.通过总结这些典型故障案例的排障过程,提出了一种排除故障的模型流程,为今后实际工作中台站网络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5.
通过Java编程语言和Jfreechart图表控件,设计并实现了多台站、多测项的地震前兆数据展示系统,能迅速的绘制较长时间跨度的大量数据,并实现了常用的分析处理方法,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96.
李晶 《高原地震》2014,26(4):62-65
简述了英文科技论文的特点尤其是英文地震科技论文的独特性.以英文地震科技论文的独特性为基础,从用词风格的解读与诠释、专业地震词汇的识别与表述、繁杂的符号、公式、图表的处理以及长句、结构复杂句的阐明四个方面对其汉语翻译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97.
通过对华北地区13次Ms5级以上地震在震前不同时间的贝尼奥夫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大部分中强地震前存在地震矩释放加速现象,同时从空间上分析了应变释放特性与地震的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在震前1~2年震中附近区域会出现大范围类椭圆形的低m值区域,这个区域与未来主震的位置有着很好的对应,这为华北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判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98.
汶川地震山脚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和以往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场地地形对震害的影响明显,其中,山脚房屋震害程度明显低于山顶和水平地表土层场地.针对这一震害特征,本文以汶川主震的地形效应观测强震动记录和人工爆破山体地形地震动观测记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动力集中质量中心差分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脚房屋震害轻微的特征不仅与其所在场地条件良好有关,更与山脚所处山体底部的几何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99.
Th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has been measur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mass 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Earth system since 2002. As large earthquakes cause significant mass changes on and under the Earth’s surface, GRACE provides a new means from space to observe mass redistribution due to earthquake deformations. GRACE serves as a good complement to other earthquake measurements because of its extensive spatial coverage and being free from terrestrial restriction. During its over 10 years mission, GRACE has successfully detected seismic gravitational changes of several giant earthquakes, which include the 2004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2010 Maule (Chile) earthquake, and 2011 Tohoku-Oki (Japan) earthquake. In this review, we describe by examples how to process GRACE time-variable gravity data to retrieve seismic signals,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recent studies that apply GRACE observations to detect co- and post-seismic signals and constrain fault slip models and viscous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We also discuss major problems and give an outlook in this field of GRAC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700.
Can earthquakes be predicted? How should people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is issue can take inspiratio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weather forecast. Although weather forecasting took a period of about half a century to advance from empirical to numerical forecast, it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 A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among the Chinese seismological community that earthquake prediction must also develop from empirical forecasting to physical prediction. However, it is seldom mentioned that physical predi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quantitatively numerical predictions based on physical law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ive key components for numeric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heir current status. We conclude that numeric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should now be put on the planning agenda and its roadmap designed, seismic stations should be deployed and observations mad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numerical predic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