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0篇
  免费   682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897篇
地质学   568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Tanlu( Tancheng-Lujiang) fault is one of the major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which cuts across different blocks and controls the tectonic activity. Using the seismic data from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w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b-value in the Dabie-Sulu( Jiangsu-Shandong) organic belt by calculating the b-value of each grid( 1°×1°) from 1970 to 2010.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b-value is smaller in the Tanlu fault and its adjacent area,which might suggest that the maj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period is relatively long due to the lower frequency of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both sides of Tanlu fault,the b-value is higher at the edge of Sulu block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Dabie orogenic belt. The b values are higher in North China central orogenic belt,and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s frequent. Additionally,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y,we find that the b-value has a certain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thologic distribution,which informs us that seismic activity feat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omogeneous media in the crust.  相似文献   
42.
强震人员损失回归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回顾近年对地震人员损失预测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USGS的PAGER系统中地震人员损失回归模型,利用发生在1970-2008年间的128条地震现场调查灾害记录建立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适用的地震人员损失预测模型;并利用发生在1980-2007年间的234条地震损失记录建立了地震人员重伤数与人员死亡数的回归关系;最后利用模型对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人员损失进行评估计算,得到了与实际震害损失相接近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一种网络地震谣言监测系统原理,设计思路和应用情况。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地震谣言频发却又难以及时检测到的问题,用软件方式取代原有的人工监视模式,实现了对网络地震谣言的全天候、高效率的监测。结合网络爬虫和知识库等技术,根据特定的匹配条件对设定范围的网址进行周期性检查,一旦发现疑似谣言信息就以短信和屏幕弹窗方式向值班人员报警。  相似文献   
44.
基于标志的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地震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估,结合理解率、熟悉度、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的测试数据,评估本标准中的标志符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标准,重点分析该标准中高理解率标志和低理解率标志的影响因素,探讨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影响标志理解率(P<0.001)的机制机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研究发现,物理相符性和熟悉度是影响标志理解率的最大因素,进而得出提升标志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标志图形的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的结论。最后结合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的部分理解率较低的标志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5.
宋金  蒋海昆  孟令媛  臧阳 《中国地震》2017,33(2):219-228
本文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对芦山震中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的影响,进而结合Dieterich(1994)提出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给出芦山附近区域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时其累积发震概率达18%,说明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本文还计算了汶川、芦山2次地震对其间"破裂空段"处产生的累积库仑应力扰动的影响,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了"破裂空段"处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变化。虽然计算结果可能受到大邑地震、介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背景地震发生概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但"破裂空段"在2次强震应力加载下累积发震概率是不断增大的,因此我们认为"破裂空段"处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介绍了地震氡观测仪计量检定系统(氡室)的建设背景及结构组成。氡室具有氡体积活度(氡浓度)实时监测、动态补氡、氡期望值可调、稳定性好等特点。在氡室调试实验中进行了氡室的漏气率实验及4次补氡实验,计算出氡室的氡漏气率为0.0001393Bq/min,氡发生率为23.35Bq/min。根据《测氡仪检定规程》(JJG 825—2013)的技术要求进行计量效能验证,表明氡室的氡体积活度(氡浓度)为800Bq/m3、1500Bq/m3、3000Bq/m3、6000Bq/m3和15000Bq/m3时,连续8h稳定性均优于5%;为6000Bq/m3时,72h稳定性优于5%,符合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对氡室计量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7.
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地震动人工合成技术,给出Newmark法中所需的地震动时程,解决了斜坡稳定性分析Newmark法中难以选取合适地震动时程的难题。通过对黄土斜坡实例计算,给出了坡体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在计算坡体位移时,提出了等效峰值加速度的概念;对比了使用地面地震动时程和使用坡体内等效地震动时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8.
山西地堑系的最新水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山西断裂带布设的GPS监测网的6期复测资料(1996—2001),分析了山西断陷带的水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体呈现逆时针的差异活动,主压应力场的方位角为72°,断裂两侧不存在明显的走滑运动。2001年的运动显示,代县附近是差异活动的分界区段。  相似文献   
49.

综合已经在红外异常提取中应用的涡度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ique)算法优点,提出了红外异常指数算法.并基于长时间尺度的中国静止卫星FY-2D和美国极轨卫星NOAA长波辐射数据,应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别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和5月12日MS7.5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多轨道、多时空分辨率长波辐射同步地震热红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运用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 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 km发现异常;(2)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 h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弥补NOAA卫星分辨率不足.以上结果为利用多轨道卫星监测地震热辐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0.
Monitoring of subsurface fluid (underground flui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ffort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China. The nationwide network, which monitors groundwater level, water temperature, and radon and mercury in groundwater,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last decades. Large amounts of abnormal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major earthquakes have been recorded, providing precious data for research in earthquake science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in order to probe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Much progress i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decades. The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earthquake fluid hydrogeology over the last 40 years in China. It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nitoring networks construction; (2) cases of different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recorded before some major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in the last decades; (3) characteristics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following major earthquakes; (4) mechanism of subsurface fluid changes before and following earthquakes; (5) application of earthquake fluids in the hydrogeology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