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9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814篇
地质学   535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印尼强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牛安福  吉平  高福旺  孟国杰 《地震》2006,26(1):131-137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及2005年3月29日印尼苏门答腊8.7和8.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倾斜、 地应变、 体应变和重力波变化及衰减过程特征, 给出了不同仪器进行的同类观测同震波衰减特性的差异及不同区域衰减过程相近等特性。 对同震形变波衰减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仪器工作参数、 观测点附近的观测环境等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及理解强地震衰减过程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2.
华东地区地震前兆短期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礼  宋治平 《地震》2006,26(1):71-77
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4次5级以上地震的研究表明:无论以异常开始时间判断的异常还是以异常结束时间(或转折时间)判断的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震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关系,并且前兆异常存在不同特征的三阶段性。以前兆的开始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异常频次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中期阶段信息。以异常的转折(或结束)时间作为异常判断标准,其异常频度具有短期信息。从而提出了异常转折率TAR,研究表明,强震前TAR超过均值的高值异常具有短期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后,提出了华东地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综合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3.
基于浮点遗传算法的近震定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体  陈阳  庄灿涛 《地震》2006,26(2):12-18
文中介绍了一种适用于基于浮点遗传算法的地震定位问题方法, 在该算法中选用了浮点基因表示方法、 参数和基因取值范围一致来避免编码解码, 提出了算法的动态结束条件及处理方法。 通过实际运算检验证明使用该方法来实现地震定位可以避免地震定位中的不稳定性和对初值的依赖性, 从而保证地震定位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时效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是一个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算法。  相似文献   
154.
2004年印尼8.7级强震前昌黎台的远场电性异常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前河北昌黎台记录到的自然电位及电场异常, 结果显示昌黎台自电位、 电场正常时段观测到的半日、 半月潮汐波周期变化在震前1个多月发生畸变, 周期消失, 变化幅度相应减小, 震后快速恢复, 且潮汐波记录比震前正常时段更加清晰。 该台地电阻率的观测结果显示起始下降变化比较平缓, 震前一周左右, 变化加剧, 出现多次阶变。 究其原因, 在强震发生前断层的蠕滑作用导致孔隙压力变化, 产生一种可以在岩石中传播的应变波, 由于台站下方岩土层对小应变信号具有很好的放大作用, 所以记录到了这种小幅度的应变波, 也就是远场的静态应变效应。 随着地震临近, 应力作用加强, 远程应变波引起台站下方水位、 水化学性质以及岩石孔隙度、 渗透率等的改变, 导致电阻率、 电场大幅度的阶变, 这反映了远场应变波的动态效应。 当然就异常幅度而言, 应变波的效应还嫌弱一些, 因此昌黎台异常变化可能还叠加了震源区激发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155.
科学计算程序库WHIGG F90 LIB及其地学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HIGG F90LIB(WFL)是一款用FORTRAN90语言编写的用于地球学科的计算程序库。应用WFL可以减少重复性编程,方便地解决科学计算中数据的预处理问题,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利用WFL在地球重力场、气候涛动和数字信号处理3个方面的应用实例,以验证WFL在科学计算中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6.
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连续不断地记录地面振动信号,进而探索地壳振动的变化与地震前兆之间的物理关联性.选取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前后的震中500km范围内15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计算分析地震前后的地壳振动低频信号(8×10-5~2×10-4Hz)的振幅谱变化,并对低频信号源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57.
Zhou  Kan  Liu  Baoyin  Fan  Jie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8):1363-1381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neighboring mountainous areas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earthquakes with a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 5.0, as well...  相似文献   
158.
159.
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后安县2008年5~7月份的流行病学数据的过程中,作者探索了安县震后疫情地理分布、疾病构成、易感人群及其时序变化等特征的地理流行病学方法,并给出了有关专题地图、过程曲线和统计表格。它们能够形象、直观、准确地反映安县震后的疫情态势地理分布,进而使防控工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地理流行病学方法的固有优势、实施关键、应用模式,以及今后的防治方向。为确保震后疫情流行病学数据在空间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上的质量,今后对地理流行病学方法的研究,应该从目前的疫情现状描述层次,尽快地向疫情分析预测、防控决策支持等层次延伸。  相似文献   
160.
Stresses building up during a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hase also manifest themselves in the form of a so called increas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leading to a thermal precursor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event. This phenomenon has now been validated by our observations of short-term thermal anomalies detected by infrared satellite sensors for several recent past earthquakes around the world. The rise in infrared radiance temperature was seen to vary between 5 and 12 °C for different earthquakes. We discuss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the generation of such anomalies that have been offered. Emission of gases due to the opening and closure of micropores upon induced stresses and also the participation of ground water have been propounded as a possible cause for generation of thermal anomalies. Seismo-ionosphere coupling, by which gases like radon move to the earth–atmosphere interface and cause air ionization thus bringing about a change in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etc., has been put forth by some workers. A mechanism of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was tested and experimented by scientists with rock masses in stressed conditions as those that exist at tectonic locations. The workers proposed the positive hole pair theory, which received support from several scientific groups. Positive holes (sites of electron deficiency) are activated in stressed rocks from pre-existing yet dormant positive hole pairs (PHPs) and their recombination at rock–air interface leads to a LST rise. A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 of rock mechanics behavior with a perception of chemistry and geophysics has been applied to propose the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 theory. Remote sensing detections of such anomalies confirm so far proposed lab theories for such a hotly debated field as earthquake precursor study by providing unbiased observations with consistency in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