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2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测绘学   229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4226篇
地质学   688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38篇
  2005年   205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华东地区地震前兆短期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书礼  宋治平 《地震》2006,26(1):71-77
通过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4次5级以上地震的研究表明:无论以异常开始时间判断的异常还是以异常结束时间(或转折时间)判断的异常,其空间分布与震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关系,并且前兆异常存在不同特征的三阶段性。以前兆的开始时间作为判断标准,异常频次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中期阶段信息。以异常的转折(或结束)时间作为异常判断标准,其异常频度具有短期信息。从而提出了异常转折率TAR,研究表明,强震前TAR超过均值的高值异常具有短期信息。通过理论分析后,提出了华东地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综合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952.
施得旸  刘耀炜 《中国地震》2023,39(3):453-471
地下流体在地震孕育和前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流体对地震预报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地震孕震环境和发震机制缺乏深入系统的认识,导致无法根据地表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准确预测地震。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地下流体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总结,介绍地下流体研究的几种经典模型,分析了地下流体在地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并探究流体前兆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3.
用小波包识别地震和矿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能检测到天然地震和矿震的区域,这两类地震的快速识别无论对于区域台网和矿区台网都具有现实意义。这两类震动都是非稳态信号,用传统的Fourier变换不能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小波包分析方法却能很好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非参数识别算法,即把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再用奇异值分解作为统计工具,提取出信号的特征信息,作为识别天然地震和矿震的识别因子。以辽宁抚顺2001年1月1日到2003年6月30的18个矿震和16个天然地震,以及北京门头沟2001年1月1日到2002年12月31日的15个矿震和14个天然地震为样本,提取出识别因子。最后,用其它的天然地震和矿震资料检验了识别因子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954.
Retrieving earthquake signature in grace gravity solu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GRACE satellites have been orbiting the Earth since 2002, monitoring the time variable gravity field. Some of the observed fluctuations are due to geodynamic causes, but they are often hidden in the complex signal, composed of hydrology, ocean, atmosphere, and geodynamics, the signal of geodynamic origin being usually the smallest. In addition, dealiasing residuals and noise make the separation of the signal from the different causes more difficult. We proposed a metho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decomposition to extract the signal of physical origin, under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hysical signal is spatially more consistent than the noise and aliasing incomplete correction. We used synthetic geoid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located at nearly 2000 positions at the Earth surface, based on several examples of large actual subduction events. We show that, with the present day accuracy, we can retrieve the geoid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more than 98 per cent of th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9 or above, around 60 per cent for magnitude 8.8, 40 per cent for magnitude 8.6 and 33 per cent for magnitude 8.3. Some events, with the right properties and location, can be detected with magnitude as low as 8. We then applied the method to the GRACE solutions, and retrieved the Hokkaido event (2003) and the Sumatra event (2004), which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trieval rates mentioned here above.  相似文献   
955.
The great Indian Ocean earthquake of December 26, 2004 caused significant vertical changes in its rupture zone. About 800 km of the rupture is along the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which forms the outer arc ridge of the subduction zone. Coseismic deformation along the exposed land could be observed as uplift/subsidence. Here we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long the coast of the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in an effort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tectonics, taking cues from the coseismic effects. We obtained radiocarbon dates from coastal terraces of the island belt and used them to compute uplift rates, which vary from 1.33 mm yr− 1 in the Little Andaman to 2.80 mm yr− 1 in South Andaman and 2.45 mm yr− 1 in the North Andaman. Our radiocarbon dates converge on  600 yr and  1000 yr old coastal uplifts, which we attribute to the level changes due to two major previous subduction earthquake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56.
在对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给出了电力系统中网络节点和架空线路的平均破坏率矩阵,并结合地震危险性定数法分析结果预测珠江三角洲电力系统的震害情况。  相似文献   
957.
断裂带中的流体活动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证据表明活动断裂带中存在大量流体,不仅可以造成断裂带强度的变化,而且可以导致有效正应力减小,进而诱发地震。在野外观察与模拟的基础上,许多模式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断裂带特征和分类、流体的来源和运动,以及流体对断裂带的影响和对地震的触发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58.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地球物理观测异常。2021年10月下旬青海地区出现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10月27日异常台站最多,并在门源-祁连至兴海地区形成一个面积约为6.6×104km2的高值异常区;此外,2021年7—11月青海地区8项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出现准同步异常变化。结合青海及周边地区历史震例的分析结果,认为2021年11月23日至2022年1月23日,青海西北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区内可能发生5.6~6.4级地震。门源6.9级地震发生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出现后的73天,震中位于预测区的边缘,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与预测意见一致,但震级超出预测意见上限值0.5级。此次地震前基于地球物理观测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开展的短临异常跟踪分析过程,对中国大陆西部地震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9.
重力仪高频信息和地脉动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应用电磁反馈零位检测技术改装的重力仪进行高频信息的观测。阐述重力仪高频信息频谱分布特征、数据采集、数字计算和随机信息的处理方法。利用高频信息可以很好地观测和研究地脉动,给出北京香山地震台利用重力仪高频信息观测所得的地脉动功率谱。分析了地脉动特征及其与台风过程的关系;讨论了某些大地震前所出现的地脉动异常现象。得出北京地区正常地脉动频率分布范围为0.13-0.32Hz,优势频率为0.2Hz,相应的卓越周期为5s的脉动频率异常,也可能在地脉动的正常频率处(0.2Hz左右),出现幅度很大的脉动幅度异常,后者又往往与台风引起的幅度异常相混淆。  相似文献   
960.
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实践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描述性研究和统计分析法,本文探讨了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建设基本问题。认为:地质灾害应急具有"应对面广、预警困难、挽救率低、成因判定难"等特点;单个事件应急响应行动,一般通过三大步七个环节完成四项处置内容。单项处置行动通常有5个技术流程;地质灾害支撑体系具有"弱基础、松耦合、强内聚"结构,能力建设是重点。地质灾害过程机理、应急防治技术、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和支撑系统是支撑体系建设中的四个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