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1995年4月、1995年5月~2000年3月、2000年4月~2005年11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动态监测.引人多项指标对北京全市及各区、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与景观特征分析.选取1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对于农村的合理规划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2.
基于三江源典型区(索加-曲麻河自然保护区)1977—2007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统计资料,采用偏相关分析筛选与湿地变化显著相关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驱动因子对湿地变化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近30年来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因素,其中以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为重要影响因子。通过计算主要影响因子对湿地变化的灰色关联度,认为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蒸发量对河流湿地变化的贡献率最大,年平均温度与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河滩地动态变化的关联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3.
利用慢特征分析法提取二维非平稳系统中的外强迫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特征分析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是一个从快变的信号中提取慢变特征的有效方法,它的提出丰富了人们对非平稳系统外强迫特征的重建手段。本文以Henon映射为基础,构造二维非平稳系统模型,尝试SFA方法在二维复杂非平稳系统中重建外强迫特征的能力。试验表明,SFA方法能够较好地从单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提取出外强迫信号;通过结合小波变换技术,可以还原双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的外强迫信号。另外,本文利用SFA方法重建了北京市气温的外强迫信号,分析其外强迫信号的尺度特征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这些工作将为气候系统驱动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4.
无定河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及人为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分析无定河年径流量1956—2000年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程度,以径流突变前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径流量的实测值与模型输出值,其差值即人为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无定河年径流总量显著减少,径流量演变以1971年为突变点分为前后2个阶段;人为因素驱动力占总驱动力的份量显著上升,1997年达到最大值,为56.9%。可以认为在全球变化的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因子是无定河径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5.
The Tatricum, an upper crustal thrust sheet of the Central Western Carpathians, comprises pre-Alpine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a Late Paleozoic-Mesozoic sedimentary cover. The sedimentary record indicates gradual subsidence during the Triassic, Early Jurassic initial rifting, a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tectonic regime with episodic rifting events and thermal subsidence periods, and Middle Cretaceous overall flexural subsidence in front of the orogenic wedge prograding from the hinterland. Passive rifting led to the separation of the Central Carpathian realm from the North European Platform. A passive margin, rimmed by peripheral half-graben, was formed along the northern Tatric edge, facing the Vahic (South Penninic) oceanic domain. The passive versus active margin inver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Senonian, when the Vahic ocean began to be consumed southwards below the Tatricum. It is argued that passive to active margin convers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eneral shortening polarity of the Western Carpathians during the Mesozoic that lacks features of an independent Wilson cycle. An attempt is presented to explain all the crustal deformation by on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 - the south-eastward slab pull generat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Meliatic (Triassic-Jurassic Tethys) oceanic lithosphere followed by the subcrustal subdu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mantle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66.
This paper aims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geotechnical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RBD) approach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CS).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mbines a recently developed MCS-based RBD approach, namely expanded RBD approach, with an advanced MCS method called “Subset Simulation (SS)”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 efficiency at small probability levels that are often concerned in geotechnical design practice. To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SS and expanded RBD, a generalized surrogate response f is proposed to define the driving variable, which is a key parameter in SS, for expanded RBD of geotechnical structures (e.g., soil retaining structures and foundations). With the aid of the proposed surrogate response, failure probabilities of all the possible designs in a prescribed design space are calculated from a single run of SS. Equations are derived for integration of the surrogate response-aided SS and expanded RBD, and are illustrated using an embedded sheet pile wall design example and two drilled shaft design exampl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provides reasonable estimates of failure probabilities of different designs using a single run of the surrogate response-aided S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t small probabilities levels in comparison with direct MCS-based expanded RBD. The surrogate response-aided SS is able to, simultaneously, approach the failure domains of all the possible designs in the design space by a single run of simulation and to generate more complete design information, which subsequently yields feasible designs with a wide range of combinations of design parameters. Thi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rrogate response and target response (e.g., factor of safety) of different designs concerned in geotechnical RBD.  相似文献   
67.
杨晓明  朱小毅  薛兵 《地震》2018,38(3):181-188
介绍一种基于Pt1000惠斯通平衡电桥的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 实验测试表明, 该温度传感器具有精确、 稳定、 分辨率高的特点, 测试温度的分辨率可以达到1×10-5℃。 其温度测试范围可调, 从而可以满足不同测试环境温度测试的需要, 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并可同通用数据采集器连接构成精密温度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68.
填海空间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部分,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整理1980—2020年深圳市域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填海规模及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发展背景将深圳填海历程分为4个阶段: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1980—1986年)、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1986—1996年)、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1996—2010年)和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2020年)。最终填海总面积达91.68 km2,自然岸线保有率下降49.92%,且持续多年的填海对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文章指出政府作为利益导向政策主体对其自身及企业和公众关于填海的行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推动了填海发展符合城市社会整体利益。最后,以深圳填海空间演变过程为鉴,其他沿海城市的空间发展应关注历史填海项目的生态修复与利益补偿和新增填海项目的经济与生态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69.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以1981-2005年间近25年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了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文中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的10个指标综合分析和对比,确定绿洲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阐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0.501%、17.819%和17.480%,反映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因子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其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在黑河中游LUCC中起到主导作用,自然驱动力相对来说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70.
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获取不同时段的土地覆盖信息,通过空间信息分析,对上海市15a(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时空特征,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