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8篇 |
免费 | 268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篇 |
大气科学 | 79篇 |
地球物理 | 512篇 |
地质学 | 426篇 |
海洋学 | 246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47篇 |
自然地理 | 1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63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107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102.
Li-juan Wang;Zhe Wang;Gao-lei Jiang;Zhen-long Nie;Jian-mei Shen;Sheng-hua Song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2024,12(3):253-263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collected over nearly 60 years (1960–2017) from four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evaporation from water surfaces and identified the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s. Methods used included linear trend analysis, 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 the departure method, the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based method,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Results indicate notable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evaporation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Spatially, average annual evaporation exhibited a pronounced altitude effect, decreasing at a rate of about 8.23 mm/m from east to west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emporally, annual evapor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s after 1996 at the northeastern (Guaizi Lake) and western (Dingxin) margins, with rates of 132 mm/10a and 105 mm/10a, respectively. Conversely, along the northwestern (Ejina Banner) and southern (Alxa Right Banner) margins of the desert, an evaporation paradox was observed, with annual evaporation trending downward at rates of 162 mm/10a and 187 mm/10a,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after 1987. The dominant factors controlling evaporation varied spatially: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fluended the western margin (Dingxin),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a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Guaizi Lake), and average wind speed was crucial for the northern (Ejina Banner) and southern (Alxa Right Banner) margins. 相似文献
103.
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VIC及其汇流模型模拟了2006年5-9月全国0.5°×0.5°逐日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对淮河流域2006年汛期(6月28日-7月5日)强降水过程期间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渍涝灾害的分析.同时对流域主要水文站逐日流量(0.5°×0.5°)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实况作了对比分析;并且针对淮河流域不同空间分辨率(0.5°×0.5°及0.1°×0.1°)下主要水文站点的逐日流量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IC模型模拟的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与降水分布是一致的,模拟土壤湿度具有可用性.利用累计降水、径流分布和土壤相对湿度及流量变化可以监测渍涝灾害的发生;VIC模型及其汇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实际流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流量对降水较敏感,细网格模拟流量在量值上与实况更为接近;模拟结果误差可能跟汇流模型中流域边界的确定、参数率定、气象强迫资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4.
长江中游网湖百年花粉序列及其沉积动力和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长江中游网湖钻孔百年来的花粉沉积序列,分析花粉沉积近、现代过程以及其与沉积粒度、过去百年湖泊由开放水系到封闭湖泊的气候、水文动力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花粉浓度、类型与沉积粒度的变化特征以及聚类分析反映出网湖经历了湖泊水系通江与封闭两个重大阶段变化,其花粉序列变化与沉积粒度、区域降水以及长江流量在时间序列上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孢粉类型,包括陆生松属、常绿栎/落叶栎、乔灌木花粉、湿生莎草科、水生和陆生草本花粉、以及蕨类孢子,与沉积物粒度和降水具有同步相关的年份占过去130年的27%-40%,与1960年湖泊封闭以前长江流量的同步相关达到47%-57%,反映出花粉沉积量的变化受到了沉积粒径和流域降水量的影响.花粉类型对沉积和气候具有不同的响应关系,表现出具有大于降水70百分点年份以粘土沉积为主、乔灌木花粉占优的多水年模式,和小于降水30百分点的年份以粉砂沉积为主、水生、湿生、陆生草类花粉增加的少水年模式.花粉沉积与水动力这个关系为认识湖泊碎屑和利用花粉沉积记录反演过去环境变迁、生物湖泊沉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初步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和检验强震临震微波动现象及其主要特征,利用甘、青、川、滇、藏等区域台网200余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建立了实时监控技术系统。通过对2012~2014年间青藏块体发生的24次5级以上地震及部分无震区域台站观测的全程实时跟踪、动态监控,检验和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重现性和客观性,验证了临震微波动现象的频谱、时间、空间、方向性等特征,进一步得出了临震微波动现象可能与地震强度有关,且震级越大,震前出现持续临震微波动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6.
Tanju Akar 《水文科学杂志》2020,65(6):984-994
ABSTRACT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a river reservoir is studied by stochastic time series models and analytical approach. The first-order moving average process is found the best for the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 time series of the Juniata River at Newport, Pennsylvania, USA. Synthetic suspended sediment discharges are first generated with the chosen model after which analytical expressions are derived for the expected value and varianc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 reservoir. The expected value and variance of the volum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the reservoir are calculated from a thousand synthetic time series each 38 years long and compared to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Stochastic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perfectly trace the observation in terms of the expected value and variability.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xpected value and varianc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in a reservoir could be estimated by analytical expressions without the cost of synthetic data generation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07.
桥梁工程中存在形状各异的桥墩,在研究不同截面桥墩的局部冲刷特性时,桥墩尺寸的定量描述非常重要。以台阶式沉井结构为研究对象,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等效桥墩宽度计算方法,发现各类公式本质上为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桥墩平均阻水宽度。开展了台阶式沉井局部冲刷试验研究,基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各类等效墩宽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Melville和Raudkivi的等效墩宽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估算考虑动床条件下台阶式沉井的平均阻水宽度;进一步收集了国内外193组台阶式沉井类结构的局部冲刷试验数据,数据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elville和Randkivi的等效墩宽计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且保守地量化大多数台阶式沉井类结构的截面非均匀性;最后基于数据集冲深墩宽比统计结果对该公式近似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8.
受气候系统影响的水文系统具有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由于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变化关系密切,也必然会呈现出多时间尺度演变规律。基于黄河下游主要测站1950~2007年平滩流量及水沙资料,利用小波分析原理分析了平滩流量、流量和含沙量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时间尺度下水沙序列与平滩流量序列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主要测站的平滩流量序列存在5~6年和19~20年的主要时间尺度,且水沙条件多尺度变化规律与平滩流量有密切关系。此外,对黄河上游和渭河支流主要测站的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的多时间尺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河段的平滩流量序列与含沙量序列存在不同的相位差,且相位差大小随含沙量增大而减少。揭示的黄河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可为研究河床演变的多时间尺度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在具有相同储集砂体和相似断层输导情况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体油藏长期存在以下难以解释的现象:1)现今砂岩孔隙度分布与油气分布不一致,高孔隙砂岩不含油而低孔隙砂岩含油;2)相同物性砂岩有的含油而有的不含油,含油砂体现今物性接近,但含油级别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古孔隙度恢复方面分析了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砂岩储层在成藏期的储集条件,并探讨了成藏期储层临界孔隙度。研究发现:1)虽然现今储层物性下限很低,部分砂岩已经致密化,但成藏期的古孔隙度分布在18%~25%范围内,远大于成藏期临界孔隙度13.9%。但由于埋藏过程的差异导致砂岩储层后期减孔幅度不同,因而现今储层物性不能反映成藏期储层物性,成藏期孔隙度高并不能代表现今孔隙度高;2)成藏期高孔隙度带与现今油气分布范围高度一致,表明在相似断层输导条件下,由于储层物性级差优势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导致高孔隙度带砂体含油,因此,沙三中亚段岩性油藏富集在成藏期高孔隙带中,成藏期砂岩古孔隙度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而现今砂岩储层高孔隙带在成藏期并不一定高。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亚段储层中具有高古孔隙度的砂岩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0.
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持开挖孔(槽)的稳定性是泥浆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及泥水盾构工法等工程中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泥浆在地层表面形成泥皮,使得泥浆压力平衡地层的土水压力实现的。其中,泥皮的形成是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问题。为了探讨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规律,采用多组性质不同的泥浆在多种渗透性不同的地层中开展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试验,系统地展示了泥浆在地层中不同的渗透现象。渗透完成后泥浆颗粒在地层表面的堆积形态可以分为:泥皮型、泥皮+渗透带型、无泥皮或渗透带3种类型,并且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曲线的类型与泥浆颗粒在地层表面的堆积形态的类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泥浆在地层中的渗透试验过程中渗透流量的大小,不仅可以反映泥浆的渗透类型,还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形成泥皮的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