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7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1206篇
测绘学   177篇
大气科学   1623篇
地球物理   1148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957篇
天文学   64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78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崔妍  赵春雨 《气象》2024,50(1):84-94
利用辽宁省5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均一化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采用最优距离法和固定比例法对能见度资料进行一致性处理,重建了1961—2020年的辽宁省逐日霾资料,并利用该资料对辽宁省年和四季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省平均年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1 d·(10 a)-1],但2015年以来霾日显著减少;空间上,年和四季霾日呈现一致的分布特征,均存在1个高值中心(沈阳)和2个副高值中心(北票和锦州),年平均霾日分别为139、52、46 d,辽东和辽西山区为霾日低发区,年平均霾日在20 d以内。风向和风速是霾日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西南偏南风增加带来的暖湿气流对春季、夏季和秋季霾日的形成贡献较大,北风的减少则对冬季霾日的形成贡献较大。霾发生时辽宁省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西南偏南风的频率分别由11.4%、12.1%和8.0%增加至15.8%、19.8%和13.5%,冬季则表现为北风发生频率的减少和静风发生频率的增加;霾发生时四季风速均较平均状况偏小,说明小风有利于霾的形成。辽宁省霾长期演变受到污染物排放、风力因子和环境政...  相似文献   
292.
Nitric oxide profiles obtained from three flights of chemiluminescent instruments during the Globus '85 campaign held in France in the autumn of 1985 are reported. When the profile obtain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20 September is compared with the flight made the previous afternoon, an average morning to midday NO ratio of 0.7 for the region between 26 and 33 km is obtained. This valu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oretical studies involving the photolysis of N2O5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2–NO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293.
The lower Oligocene evaporite sequence of the Mulhouse Basin (France) contains organic matter-rich marl deposits. These marls display an overall cyclic variation of sedimentation rat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hydrogen index and selected molecular parameters over a 30 m thick stratigraphic interval. The integration of all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arameters has allowe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of deposition. The marls were deposited in a perennial lake that was at times connected to the sea. Two organic facies end members could be assigned to a lake stage with a marine connection and a lake stage that received dominantly continental water input. The overall strati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interpreted to reflect the adaptation of the Oligocene flora to the changing paleo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94.
应力波在波阻抗连续变化的弹性杆中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特征线方法数值模拟计算了应力波在截面或弹性模量连续变化的弹性杆中的反射,同时也讨论了应力波脉冲宽度对反射波波形特征的影响,其结果对桩基测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5.
Abstract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of silicates (plagioclase, K-feldspar, epidote, titanite, garnet, white mica, biotite, chlorite), ilmenite, carbonates (calcite, ankerite) and apatite, in quartzofeldspathic lithologies of the Alpine Schist, New Zealand,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creasing metamorphic grade and possible isograd-producing reactions. The mineral data, in conjunction with ge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re used to determine polychronous P-T arrays of an early high P/T event (c. 16°C/kb; 5°C/km) overprinted by a lower P/T event (c. 50°C/kb; 15°C/km) that provides an estimation of Mesozoic and Cenozoic exhumation of schist of 11 to 13 km and 19 to 22 km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possible shear hea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to form K-feldspar zone schist near the Alpine Fault is consistent with movement along a mid to lower crustal detachment surface during Cenozoic shortening, and near isothermal exhumation of the schists to form the Southern Alps.  相似文献   
296.
贡嘎山区在全新世初期(10000-7500aBP),气候渐暖,冰川后退,泥石流发生频次剧增;中期(7500-4000aBP),出现高温气候,冰川强烈后退,沉积物则以冰水河流相为主;晚期(<4000aBP),气候转冷,出现新冰期。嗣后,气候转暖,但有三次明显的冰进过程;400aBP前,气候再度转冷,出现小冰期。大量的泥石流点是出现在气候转暖、冰川退缩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97.
坝上高原近90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史料和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自1900年以来坝上高原旱涝级别(5级)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坝上高原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42年和9年周期,自60年代初以来该区进入干旱少雨阶段,并将持续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此外,还有一些短周期,如4-5年和2-3年等,因而,在今后10年内,干旱和少雨仍将持续,土地沙漠化也将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8.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4,13(3):22-28
地史时期古气候的宏观演化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具有一些重大的不同之处:1.在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产生了变异性;2.在同样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古气候的分带出现了非对称性;3.就地球整个历史时期冷、热阶段的交替出现,不同的时间尺度,具有不同的调控因素所造成的周期,超越了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1941)的天文气候理论。应该从不同层次的天地因素-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运动系统中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99.
西北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西北地区15个日射甲种站观测的近30年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观测资料,经方差分析表明:太阳散射辐射量有2/5的地区在增加,2/5的地区在减少,还有1/5的地区太阳散射、直接辐射量在时间变化上差异都不明显;太阳直接辐射量有4/5的地区在显著减减少;太阳总辐射量几乎各地都在减少,这种减少趋势大致从1978年开始,并且用太阳辐射倾向率的形式概括出3种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3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