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Disaster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 is now advocating a shift from focusing on the hazard event to processes that generate vulnerability and loss of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Disaster legislations are among prominent instruments that can highlight the tension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hat are being encountered towards this change in focus. Using textual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whether five post-2002 disaster legislations have shifted emphasis from the hazard to the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paradigms. The five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while there is a slight change, at least in rhetoric, from response to a prevention focus, disaster legislations largely promote a centralise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with inadequate resource commitments and limited participation from vulnerable communities. Consequently, while generalisations simply cannot be made without a wider analysis of many more exampl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five disaster legislations appear to re-emphasise the response focus with less attention on the processes that reduce vulnerability and enhance resilience. The conclusion is that while the rhetoric has changed, the disaster legislations have not significantly moved from the hazard to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focus suggesting that reduction of losses and damages to disasters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相似文献   
93.
针对河南省灾情获取效率低的现实问题,设计基于QGIS的微信小程序,实现灾情速报员属性数据空间化,并自动分配拨打电话任务,灾情调查人员及时将通过拨打电话获取的灾情信息快速上报,实时动态展布,并快速统计灾情速报信息,生成地震有感范围图和地震灾情信息汇总报告,为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支持,满足河南及邻区小震、弱震较多地区地震应急、应急演练工作需求,也为其他应急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对典型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非对称传感器的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综合用烈度仪,其由非对称结构的三分量传感器和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专用数据采集器组成。经过测试,该地震烈度仪的专用数据采集器具有大于107 dB的动态范围;其非对称三分量传感器结构中,所选的单分量B类传感器的加速度误差小于0.8%,动态范围大于105 dB,而所选的三分量C类传感器的加速度误差小于5%,动态范围大于61 dB。该地震烈度仪的各项指标均满足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综合应用的各项技术要求,且功耗低、成本低,适合于高密度布设。  相似文献   
95.
春干旱、夏高温、秋阴雨是对临汾丘陵旱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危害最大的3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十多年的制种实践,提出了从抓改革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提水保墒,确保按期播种,培育壮苗,提高制种田的抗灾能力,以求这一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平稳、健壮发展。  相似文献   
96.
日本海域9.0级地震的深刻启示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忠伟 《高原地震》2011,23(3):63-66
从日本成功的防震减灾经验中受到启示,通过详细分析日本的救灾体系、防灾减灾教育、抗震标准、灾区人口密度和应对福岛核电站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地震时人员死亡、受伤、房屋破坏和直接经济损失4个灾害损失指标的函数转换,使得用不同的损失指标判别灾害等级的标准取得了统一.然后,应用灰色聚类方法划分地震灾害等级,并用灰色关联度排序方法对不同的灾情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还对1966~1983年我国大陆7次重要地震和1995年我国大陆17次地震进行了灾害等级划分和不同灾情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可定量准确地评价地震灾情  相似文献   
98.
国外灾害遥感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害遥感(调查和监测)是遥感技术应用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及笔者在国外参加的工作,对经济发达国家及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将遥感技术用于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以及在减少灾害损失方面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效益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99.
文章回顾了中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响应、信息化建设、技术装备、技术标准、学术研究、行业进步和法治化建设等工作业绩。中国地质灾害造成的遇难人数1995~2000年年均死亡失踪1205人,2001~2005年均死亡失踪884人,2006~2010年均死亡失踪776人(2010年数据不含甘肃舟曲县城山洪泥石流造成的1765人死亡失踪),2011~2017年均死亡失踪395人,2018年死亡失踪112人。2001~2010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194702处,平均1.947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85.3亿元,平均38.5亿元/年,平均19.8万元/处。2011~2018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量为84718处,平均1.06万处/年;直接经济损失355.7亿元,平均44.5亿元/年,平均41.9万元/处。2001年以来城乡社区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平均年降率为0.016‰。地质灾害成功预报数量占地质灾害总数的比例从2003的5%上升到2018年的20%左右。经过采取各种减灾措施,城乡社区需要应急避险人数逐渐减少。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如防灾文化建设薄弱、法制不健全和直接经济损失统计局限于城乡社区而未覆盖工程建设行业的地质灾害等。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包括保险业)和科技界五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伙伴”关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0.
202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贵州西部共发生了6次冰雹天气过程,有4次冰雹灾害天气严重影响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生产,其主要是发生在4月22日、5月6日、5月8日、5月9日的冰雹天气过程。为了探明202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4次冰雹天气过程对红心猕猴桃果实的影响,通过6次冰雹天气过程影响区的调查,获取冰雹特征数据和红心猕猴桃在4次冰雹灾害过程中的受灾情况,分析诱发冰雹天气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并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对4次冰雹灾害对红心猕猴桃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结果表明:6次冰雹天气过程中,冰雹最大直径达20mm,但最大直径大多在10mm以下,其中水城区的冰雹最大直径较其他地区大,遭遇冰雹天气次数也最多。影响红心猕猴桃生产的4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具有贵阳站的CAPE均远远大于威宁站、中低层相对湿度均在90%以上、中高层相对湿度均在80%左右的共同特点。4月22日、5月6日和5月9日冰雹天气发生前,500hPa均有浅槽、700hPa均有低涡切变线入侵贵州西部;5月8日冰雹天气发生前,500hPa和700hPa贵州西部均处于西太副高外围。4次冰雹灾害造成红心猕猴桃885.4hm2绝收,占其基地种植面积的9.04%;因冰雹灾害造成产量损失约1.33万t,直接经济损失19921.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