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36篇 |
免费 | 1034篇 |
国内免费 | 10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875篇 |
地质学 | 4669篇 |
海洋学 | 411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295篇 |
自然地理 | 1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60篇 |
2021年 | 239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228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231篇 |
2016年 | 270篇 |
2015年 | 273篇 |
2014年 | 252篇 |
2013年 | 284篇 |
2012年 | 347篇 |
2011年 | 378篇 |
2010年 | 310篇 |
2009年 | 341篇 |
2008年 | 330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271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228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31.
岩浆是将地球内部物质传送到表层系统的主要载体,并造成显著的资源聚集和环境效应。岩浆动力学是研究岩浆的迁移、储存、演化、就位以及喷发过程,侧重物理机制。这些岩浆过程主要发生在岩浆通道系统中,包括岩浆储库和岩浆管道。本文对目前国际岩浆动力学领域一些热点和前沿进行了介绍,这包括从岩浆房到岩浆储库概念的转变、岩浆储库的生长和动力学演化过程、岩浆过程的时间尺度以及岩浆中晶体的生长。然后阐述了岩浆中挥发分的种类和溶解度、获取天然岩浆挥发分含量的方法、一些典型镁铁质岩浆中的挥发分含量、岩浆去气的化学和物理机制,并简要梳理了热液金属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岩浆挥发分进入地表圈层系统引发的环境气候效应。最后列举了一些岩浆动力学有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并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XIAOWAN RESERVOIR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OUNDMENT 下载免费PDF全文
Using the seismic waveform data of Xiaowan seismic network and Yunnan seismic network,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36 earthquakes(ML ≥ 3.0)from Jun. 2005 to Dec. 2008 and 51 earthquakes(ML ≥ 2.5)from Jan. 2009 to Dec. 2015 by generalized polarity and amplitude technique.
We inverted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Xiaowan reservoir before impounding, using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36 earthquakes(ML ≥ 3.0)from Jun. 2005 to Dec. 2008 and CAP solutions of 58 earthquakes(ML ≥ 4.0)collected and the solutions in the 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GCMT)catalog; We inverted local stress field of the reservoir-triggered earthquake clustering area, using 51 earthquakes(ML ≥ 2.5)from Jan. 2009 to Dec. 2015.
Focal mechanisms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Weixi-Qiaohou Fault is the seismic fault. Focal mechanisms were strike-slip type in initial stage, but normal fault type in later stage. Focal depths statistics of 51 earthquakes(ML ≥ 2.5)show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focal depths in period Ⅰ, period Ⅱ and period Ⅲ are 8.2km, 7.3km and 7.8km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are 4.3km, 3.5km and 6.0km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value of focal depths is basically stable in different period, only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slightly different. Therefore, there is not positive connection between focal depth and deviation of focal mechanisms. What's more, there are 2 earthquakes(number 46 and number 47 in Fig.5 and Table 3)with almost the same magnitude, epicenter and focal depth,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faulting types as normal and strike-slip. The focal mechanism of event No.46 is strike:302°, dip:40° and rake:-97° for plane Ⅰ, however, the focal mechanism of event No.47 is strike:292°, dip:82° and rake:140° for plane Ⅰ. Likewise, earthquake of number 3 and number 18 hav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the obvious focal mechanism difference of similar earthquake pair indicates the complexity of Weixi-Qiaohou Fault.
Considering the quiet-active character of reservoir-triggered earthquakes, we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local stress field in different period. The σ1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was in the near-south direction, with a dip angle of 14° before the impoundment, however, the direction of σ1 of local stress field changed continuously, with the dip angle getting larger after the impoundment. The direction of σ1 of local stress field of reservoir-triggered earthquake clustering area is close to the strike of Weixi-Qiaohou Fault, and reservoir impoundment increased the shear stress in the fault, so the weakening of fault was beneficial to trigger earthquak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fluid permeation and pore pressure diffusion caused by the water impounding, and the weakening of fault caused by local stress field are the key factors to trigger earthquake in the Xiaowan reservoir. 相似文献
33.
综合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薄片分析、常规物性、测井曲线、流体包裹体及试油等资料,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大路沟区长2油藏油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年代及油气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 大路沟区发育长7优质烃源岩, 黑色页岩有机碳平均为4.57%, 有机质类型为以生油为主的Ⅰ—Ⅱ1型, 并已达到大量生油阶段, 可为长2油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长2油层组河道砂坝砂体储层物性较好, 面孔率平均高达11.4%, 储油能力强. 长2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复合型, 具有油水界面; 矿物颗粒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揭示出油藏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 时间约为115 Ma; 长2油藏分布和富集主要受圈闭发育位置与规模、储盖层有效配置及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该研究可为靖边油田长2油藏的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4.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渤海湾盆地北部主要包括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冀中坳陷和下辽河坳陷,区内奥陶系厚 6 0 0~ 80 0m,主要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下奥陶统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中奥陶统分为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统缺失。其中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段和上段。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本区以局限海环境为主,其内散布着一些潮坪和滩。中奥陶世,本区岩相古地理面貌变化旋回极为明显,下马家沟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以局限海为主;上马家沟期早期又是潮坪广布,晚期以开阔海为主;峰峰期早期潮坪广布,晚期又以开阔海为主。在奥陶纪,本区经历了 4个大的海侵-海退旋回,其中上马家沟期晚期是本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台的最大海侵期。 相似文献
35.
地热回灌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久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30(3):100-104
地热回灌是一种避免地热废水直接排放引起的热污染和化学污染的措施,并对维持热储压力,保证地热田的开采技术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回灌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数十个重要的地热田生产运行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在美国、新西兰、冰岛、意大利、法国、日本、罗马尼亚、丹麦、菲律宾和萨尔瓦多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北京、天津的地热回灌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回灌是地热田管理中最为复杂的一项技术,为了避免因回灌而引起热储冷却,需要进行回灌试验和示踪试验,并在回灌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6.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长江上游已投入运行的、具有防洪功能的大型控制性水库总预留防洪库容超360亿m3,亟需研究科学实用的防洪调度方法。在定义防洪库容互用性涵义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江上游水库群间防洪库容的互用性,提出了基于库容互用性的水库群防洪调度方法。以金沙江下游梯级和三峡水库为例,分析了二者之间防洪库容的互用比例。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981年、1982年和1998年3个典型年的洪水,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相对于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互用比例在0.80~0.97之间,并受拦蓄洪量比例和拦蓄时机的影响。在实时防洪预报调度中,可根据水库群所处状态及防洪形势,基于防洪库容互用性研究成果,结合水文气象预报,科学有效地调度洪水。 相似文献
37.
38.
正油气勘探经济评价是勘探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经济评价是从探明储量上报开始,在勘探阶段对经济评价工作研究较少,缺乏一套适应当前油气勘探市场形势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郭元岭,2005)。海上油藏相较于陆上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因此本文针对海上油藏勘探开发特点,利用现金流法建立计算模型,由于勘探阶段资料相对匮乏,本次主要通过数据统计和类比等方法,以最简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39.
40.
近期,湘新页1 井在中扬子湘中地区涟源坳陷泥盆系海相致密泥灰岩试气中获工业气流,取得了该地区油气勘查的重要发现。本文基于地层划分与对比、岩石矿物组分、烃源岩评价、含气性分析及与国内外泥灰岩油气藏的对比,对涟源凹陷泥盆系海相致密泥灰岩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解剖,以期为湘中地区该类型油气资源勘查与潜力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湘中涟源凹陷泥盆系佘田桥组分段特征明显,厚度稳定,可对比性强,含气层集中在下部泥灰岩段,含气段厚度大于150 m;泥灰岩矿物组分以碳酸盐矿物为主,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达到79.4%,有利于后期压裂成缝;泥灰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过成熟阶段;岩心中构造成因的裂缝以中、高角度缝为主,低角度缝较少;泥灰岩段气测全烃曲线饱满,垂向气水分异作用不明显,为典型致密气藏特征。与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和墨西哥湾盆地鹰滩组相比,涟源凹陷泥盆系泥灰岩气藏具有埋藏浅、厚度大、地物指标好等特征,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