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679篇
地质学   919篇
海洋学   403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0 毫秒
921.
ADCP声波流速流向剖面仪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平  李文杰 《物探与化探》2004,28(4):341-344,348
在简述ADCP声波流速流向剖面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几个典型的环境监测工程实例,简单地介绍了该技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海洋工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工程应用的实际结果表明,采用ADCP技术能够获得良好的环境监测效果,阐明了这一技术在环境质量监测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2.
快速气候变化与高分辨率的深海沉积记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高分辨率海洋古气候序列研究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是大洋钻探ODP及相关的国际海洋古全球变化研究IMAGES的重要贡献。研究发现,千年、百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具有全球性,不仅见于冰芯和北大西洋高纬区,也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等其它海区和地球的其它部分;不仅见于末次冰期,也发生在全新世和早、中更新世。尽管这些快速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尚无定论,但至少说明存在有别于冰期/间冰期冰盖体积变化的因素(如热带过程、太阳活动等)在起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地球气候环境系统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23.
Important role of the Geodynamo theory playing in the Study on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in discussed briefly. The study of geomanetic field and its temporal-spatial change is one of the main tools obtaining knowlege about the Earth's deep interior especialy the coer一mantle interabtion. It is the key to advancing the Geodynamo theory to bring to light implication of core-mantle, particularly thermal and chamical , interaction on the model of Geodynamo.  相似文献   
924.
尚文郁  孙青  凌媛  谢曼曼  岑况 《岩矿测试》2012,31(4):582-590
沉积物中有机质及相关元素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是研究环境污染和古环境的依据。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简便、快捷、价廉。本文概述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沉积物中化学成分的基本流程、样品制备及建模方法,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建模样品、利用光谱预处理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提高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定量能力,综述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总氮、总磷、生物硅、重金属含量等方法。但是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沉积物中的化学成分研究起步较晚,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近红外光谱分析沉积物的化学成分时产生误差的机理,进一步开展建模样品的计算机选择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数学模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沉积物中化学成分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25.
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震方法在能源勘探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勘查方法,由于金属矿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金属矿勘查中的地震方法技术还处于试验应用研究阶段.由于地震方法自身的特点,该方法的多解性和分辨地下目标物的精度优于其他地面物探方法,但因金属矿区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且所研究的地层难以满足油气地震勘探所要求的层状介质,因此常规的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地区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根据金属矿地震资料的特点和拟解决的地质问题,研究一种适合金属矿区开展地震勘查的方法技术是十分需要的.文章结合在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区地震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讨论了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926.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小震资料越来越多应用到活动断裂空间展布、深浅构造分析及动力学机制研究领域。本文应用双差定位法获得研究区域2008~2017年间601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数据,通过多条小震深度剖面清晰刻画出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形态。综合石油地震剖面、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人工地震深反射剖面,充分利用小震精确定位信息以及浅表活动构造研究成果,建立研究区断裂系统的深浅部构造模型。研究区莫霍面由北往南逐渐加深,存在三处断错,呈阶梯状展布,地壳内存在一条厚约10km的低速层,在该层以上为地震多发区,断裂系统总体呈"Y"字型,上部为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裂,造成祁连山的隆升,向下并入一条主干断层。最后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亚洲板块俯冲至祁连山前,上地壳以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造成上地壳增厚现象,而中下地壳主要为亚洲岩石圈地幔下插,上地幔的拖曳作用下发生流动引起地壳增厚,上下地壳整体增厚。  相似文献   
927.
岩溶地区复杂条件下的浅层地震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记录质量的好坏极大地影响地震方法解释的可靠程度.在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为了获取高质量的记录,合理地选择地震方法,合适地布置测线,尽一切努力来压制干扰,是取得探测成功的关键.探测实例表明,在覆盖层厚度不超过20m的条件下,浅层地震反射法、折射法联合探测可获得良好的地质效果.作为一种有效的探查技术,等偏移横波(SH)反射法具有探测迅速,易于探测土洞、地下岩溶裂隙带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8.
伴随深部地质过程的地幔流体作用是引发地壳中成矿作用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由于地幔流体的超深源性及由此决定其性质和演化的复杂性,使人们很难具体捕捉其实际存在,或者多数情况下很难准确界定。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的综合研究发现,地幔流体活动的现实微观踪迹和存在方式可以表现为富铁熔浆包体和富铁微晶玻璃,二者在透射偏光显微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状;反射偏光显微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显示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交生,超微晶矿物组成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尤其是经过成分配比换算,得到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和含钛镜铁矿等地幔标型矿物,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捕捉和揭示深部地质过程中地幔流体作用的现实微观踪迹,对于深入分析和认识地壳地质作用的机制和成矿效应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9.
在西藏西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东坡岩体进行了多种方法的地球物理探测,由地面磁测精确定位的航空磁测异常反演了东坡岩体深部磁性体范围;反射地震探测划分出了与地表出露蛇绿岩体反射波特征不同的岩体下部弱反射部位;同时,由大地电磁法确定了岩体下部的低阻体也都处于大致相同的部位。地面出露的蛇绿岩体向下延伸,整体呈锅底状,其中部具有较低电阻和弱反射波特征,同时,在1.5~3.0 km范围的磁性矿物相对较发育,可能正是含铬岩体矿化蚀变作用较强的地段,在罗布莎矿区有类似的特征,这对找矿是有利的部位。  相似文献   
930.
李理  赵利  刘海剑  房贤云 《地质科学》2015,50(2):446-472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 走滑作用贯穿始终, 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 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 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 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 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 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 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