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48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吉林珲春地区大荒沟花岗岩岩基的岩浆演化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荒沟岩基形成于242—220Ma间,为晚海西—早印支期花岗质岩石系列。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岩系具有酸度高,富Na、Fe,相对贫Mg、K、Rb和REE的特点,属于铝弱过饱和的钙碱性岩系。岩源物质可能为具拉斑玄武质特征的火成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运动旋回的早期阶段,而钾长花岗岩属于造山运动晚期阶段的产物,整个岩系的形成反映了一个造山旋回的深成岩浆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92.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吴根耀  梁兴  陈焕疆 《地质科学》2007,42(1):160-175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界。早白垩世,随亚洲大陆雏形的出现,郯庐断裂带形成并扩大其规模(如包括了依兰—伊通断裂)。江西的赣江断裂和鄂东南湘东北的团(风-)麻(城)断裂白垩纪时与郯庐断裂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可视为郯庐断裂带的南延。从本质上说,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斜向(左行)汇聚—剪切造山带,这一造山作用在中生代里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左行走滑活动始自三叠纪,至早白垩世造山带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于晚白垩世达到全盛的张裂活动则是造山带坍塌的反映。新生代起东亚地区进入新的地史阶段,郯庐断裂带进入消亡期,更新世时已明显解体为活动方式各不相同的若干段。文章还简要讨论了古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印支期走滑活动的性质和东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构造格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593.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igneous rocks formed after India- Asia collision (40 or 45 Ma ),the intracontinemal orogenic processes of Qinghai-Xizang (Tibet)-Himalaya are traced . Muscovite/two mica granite is considered as a petrological record of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Volcanic rocks of shoshonite series are believed to be the products of the orogenic and outside cratonic lithosphere convergence .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igneous rocks are developed only on the margins of the orogenic belt. The pairing phenomenon of the igneous rock zone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signs to recognize the special range of orogenic belt . The stage of magmatic activity is a representation and indicator of orogenic episode . Three pairs of the igneous events in Oligocene , Miocene and Pleistocene and their space distribution indicate three corresponding orogenic episodes and the horizontal expansion across the orogenic belt , respectively ,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相似文献   
594.
基于前人对于柴达木东南缘北北西向鄂拉山岩浆带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火山-岩浆岩、蛇绿岩和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环境、分布规律、构造发育以及热力学环境和重磁地球物理异常等因素,认为鄂拉山岩浆弧是松潘—甘孜板块以阿尼玛卿蛇绿岩带为缝合线向北俯冲的产物.在整个闭合过程中,深部发生了滑脱,浅部碰撞前为半岛+拗拉槽+洋岛+海槽的基本格局,构造运动经历了洋壳俯冲中消减、陆内碰撞造山和地壳伸展3个阶段,区内花岗岩的起因,始于洋壳俯冲,发展于陆内碰撞,因而,所发育的岩浆岩具有Ⅰ-S过渡型花岗岩的特征,是海西晚期—燕山早期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通过演绎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了柴达木东南缘岩浆岩带的碰撞体系.  相似文献   
595.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96.
喀拉果如木铜矿是近年在新疆喀喇昆仑地区发现的铜多金属矿.铜矿化赋存在二长花岗斑岩中,矿石呈细脉浸染状、斑点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少量黄铁矿、斑铜矿和毒砂.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具有与斑岩铜矿类似的蚀变组合.二长花岗斑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及蚀变的暗色矿物组成.二长花岗斑岩的SiO2(67.28% ~73.08%)、Al2 O3(13.38%~15.53%)、K2O(2.92% ~6.15%)和Na2O(2.78% ~4.89%)含量较高,CaO和TiO2含量较低,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重稀土元素,Nb和Ta负异常,显示准铝质-弱过铝质过渡的特点,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明显,具有陆缘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微量元素显示其为同碰撞-后碰撞花岗岩.成矿岩体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为189.3 ±2.8Ma,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早侏罗世.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本文认为喀拉果如木铜矿形成于南昆仑地体与喀喇昆仑-甜水海地体之间的古特提斯洋消减闭合之后的后碰撞伸展背景,喀喇昆仑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进入后碰撞造山时期.  相似文献   
597.
北秦岭宽坪岩群的解体及新元古代N-MORB   总被引:7,自引:17,他引:7  
本文通过LA-ICPMS单颗粒锆石微区U-Pb测年方法研究,确定宽坪岩群中的变基性火山岩形成年龄为943Ma,宽坪岩群中的变质沉积岩原岩形成于小于600Ma。因此,本文提出宽坪岩群从地层学意义上应予废除或解体。即宽坪岩群中变沉积岩与变基性火山岩不属于一个延续的沉积层序,是晚期构造运动将这些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岩石单元混杂叠置在一起。宽坪岩群中绿片岩类具有典型N-MORB的特征,属于新元古代一套蛇绿岩残片,代表格林威尔造山期的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598.
运用地体和地体活动论观点,提出青藏高原结构划分的新方案;强调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新元古代以来长期活动的过程,青藏高原是一个“非原地”诸多地体会聚、拼合以及经历复合碰撞造山的“造山的高原”;大型走滑断裂在青藏高原形成中起着地体相对位移、侧向挤出、移置及使高原几何形态扭曲的作用。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南缘超深俯冲(>600km)、北缘陆内俯冲、腹地深部热结构及岩石圈范围内的向NE右旋隆升”的多元驱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99.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 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 305±1 Ma。岩石富碱(K2O + Na2O=7.58%~ 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 Mg(# 51.6~58.5), A/CNK 为 0.92~1.00 之间,属于准铝质高 Mg# 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 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 Y(10.17×10-6~14.84×10-6)及 Yb(1.054×10-6~1.374×10-6), 弱—无的负 Eu 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 - 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 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 东泉戈壁壳 - 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  相似文献   
600.
广西大容山S-型花岗岩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大容山S-型花岗岩套位于华南海西地槽褶皱带的钦州地槽区。岩套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两个建造和三个岩相:侵入岩相——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次火山岩相——自碎斑状紫苏辉石花岗斑岩;火山岩相——辉石英安岩和英安流纹岩。它们是在麻粒岩相条件下,由过铝成质源岩重熔产生的S-型花岗岩浆派生而来。主体形成于海西晚期。从东向西岩套具有规律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