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8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575篇
测绘学   102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081篇
地质学   4001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813篇
自然地理   3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92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被动陆缘盆地盐构造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时空演化分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丰富的油气资源促进了被动陆缘盆地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升,高精度地震数据的解译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盐层下的地形往往具有大型的起伏特征,而前人在基底构造形态对盐构造形成影响方面的研究并未取得共识,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认识,...  相似文献   
98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研究陆一陆碰撞俯冲和壳幔作用的最佳地质场所之一.为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岩石的形成、折返和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必须了解该区的地壳和浅地幔构造.本文介绍了该区北部的地质情况和进行深反射地震调查取得的成果,包括(1)在五莲─青岛断裂南侧超高压变质岩片向北倾斜,呈现叠复组构,反映岩片的折返;(2)根据地震资料推测在146Ma前后胶南地块的隆升一伸展构造内幕;(3)超高压变质岩片厚约12km,由于含有大量相辉岩透镜体,地震波速高达6.8─7.3km/s;(4)莫霍面附近有许多楔形反射体,反映陆一陆碰撞;(5)石门地区7km深处存在高波速的强反射体,可作为在该区进行大陆科学钻探的候选场址.  相似文献   
983.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work reveal that inhomogeneity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Xiannushan faul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ateral zonation, longitudinal segmentation and downward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3-D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the fault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wo main deformational stages i.e. the main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were discussed. 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esses in these two stage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conjugate joints, striations of fault plan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fault zone. The direction of σI is N-S in direction with differential stresses of 150-250 MPa in the Yanshanian, and N70E with a differential stress ranging from 80-120 MPa in the Himalayan.  相似文献   
984.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work reveal that inhomogeneity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Xiannüshan fault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ateral zonation, longitudinal segmentation and downward stratific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 3-D deformational structure model of the fault was established and its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two main deformational stages i.e. the main Yanshanian and Himalayan were discussed. 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esses in these two stage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conjugate joints, striations of fault plan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e fault zone. The direction of (1 is N-S in direction with differential stresses of 150(250 MPa in the Yanshanian, and N70E with a differential stress ranging from 80-120 MPa in the Himalayan.  相似文献   
985.
影响煤层构造变形特性与机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煤级的煤样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煤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较弱的岩石。影响煤层构造变形机理的关键因素是煤级,随煤级增高煤层塑性减弱、脆性增大。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的煤层,煤级较高煤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不能完全用煤层本身强度特性解释煤层容易发生强烈流变或成为拆离、滑脱层的现象,需考虑其它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986.
煤层气试井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注入压降试井可以获取煤层气储层的重要参数。注入的压力、排量以及注入和压降段的时间是关系到试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用实例说明了如何进行煤层气井的注入压降试井设计。   相似文献   
987.
中国大陆岩石圈最新构造变动与地震灾害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培震 《第四纪研究》1999,19(5):404-413
中国大陆的地震灾害十分严重,不仅分布广,而且频度高、强度大,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晚第四纪岩石圈构造变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一系列巨大的活动断裂将中国大陆切割成为不同级别的活动地壳块体,地块内部相对稳定,边界构造活动强烈。这些地块从晚第四纪一直持续活动至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119次7级以上地震有104次发生在这些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因而,活动地块的运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最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88.
北祁连西段寒山剪切带的变形作用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寒山金矿床赋存的剪切带有两期变形活动。早期韧脆性变形作用是以位错滑移、双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变形机制为主,形成各种类型的片糜岩。在变形过程中,大量流体进行水/ 岩反应。晚期变形作用以碎裂和破裂机制为主,形成各种脆性裂隙和角砾岩带。在早期开放的变形环境下,有利于成矿热液的活动和富集,是寒山金矿的主成矿期;晚期的脆性变形使金矿进一步富集  相似文献   
989.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理论,在黑油多相渗流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非混溶饱和两相渗流与变形孔隙介质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方程,并对流固耦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0.
岩石圈塑性流动与大陆板内构造变形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对大陆板内构造变形机制有两种不同认识,即“刚性”板块通过弹性实现应力远程传递和岩石圈通过下层塑性流动实现应力远程传递。通过对岩石圈各层变形属性和塑性流动的研究。认为通过处于塑性状态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塑性流动实现应力远程传递和控制板内构造变形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